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鑼的意思、銅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鑼的解釋

[gong] 一種銅制的樂器。帶卷邊的青銅圓盤,盤邊穿孔結繩,可以一手提着,一手用錘擊打就發出柔和而洪亮、能傳得很遠的聲音

詳細解釋

一種銅制樂器。形如銅盤。圈邊上穿二孔,結繩提而擊之。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大禮預教車象》:“前列朱旗數十面,銅鑼鼙鼓十數面。” 周立波 《山鄉巨變》上一:“聽見村裡有面小銅鑼,陰一聲,陽一聲,當當地敲過來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鑼是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常用的傳統打擊樂器,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銅鑼是以青銅鑄造的扁平圓盤形樂器,中央微凸成半球狀(稱“臍”),通過槌擊振動發聲。其形制特征為:

二、文化内涵

  1. 禮樂象征

    古代用于祭祀、儀仗(如《周禮》記載“鳴鑼開道”),象征權威與秩序。清代文獻《清會典》明确将鑼列為宮廷雅樂樂器。

  2. 民俗功能
    • 節慶活動:舞龍舞獅、社火表演的核心伴奏樂器
    • 戲曲伴奏:京劇等劇種中控制節奏,如“鑼鼓經”體系
    • 通訊工具:山區村落以鑼聲傳遞警報或召集信號

三、專業分類

類型 特征 使用場景
大鑼 直徑60-100cm,音調低沉 戲曲武場、慶典儀式
小鑼 直徑15-25cm,音色清脆 文戲伴奏、曲藝表演
雲鑼 多面音高不同的鑼組合成編 宮廷雅樂、宗教音樂

四、權威參考文獻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銅鑼為“銅制的打擊樂器,形似淺盤”
  2. 《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詳述鑼的形制演變與聲學原理
  3.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鑼的曆史溯源及民族音樂學意義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有效鍊接,此處引用紙質權威辭書作為學術依據,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銅鑼是一種由青銅制成的傳統打擊樂器,其核心特征和背景可歸納如下:

一、定義與結構

銅鑼呈圓盤形,中央部分略微鼓起,邊緣帶有卷邊結構。通常會在盤邊穿孔并結繩,便于手提或用支架固定,通過槌擊打中心區域發聲。其音色柔和洪亮,傳播距離遠,且擊打力度不同可産生豐富的音響效果。

二、曆史淵源

銅鑼最初由西域傳入中原,南北朝時期(如北魏宣武帝後)逐漸流行。北宋《樂書》記載其為“打沙鑼”,《舊唐書·音樂志》提到的“圓數尺銅盤”也被認為是早期銅鑼的文獻記錄。秦漢後,隨着民族交流,銅鑼在内地廣泛傳播。

三、用途與文化意義

作為中國傳統樂器,銅鑼在戲曲、節慶、宗教儀式中均有重要地位。例如,京劇中的武場伴奏、春節舞獅表演等均依賴銅鑼營造氛圍。其形制與演奏方式體現了古代青銅工藝與音樂文化的融合。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滬江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如需完整考據可查閱《樂書》《舊唐書》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隘巷苞杞報賬杯弓市虎鞭梢并夥殘兵殘步棽麗瓷雕簇生誕彌單衾鬥穴敦厖多聞阙疑放影風塵外物告身廣州貴簡號碼機嗥鳴侯伯花簇錦攢回運夾當,夾當兒袷辂譏吊禁寺舊時風味嶚嶕列排犂牛骍角旒翣龍綸沒下猛可裡那些個眅眼彭李匹夫不可奪志遷越青簡清塗清漳起首軟靠塞具三角髻砂罐生防試官守生輸籍法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夙因痛飲黃龍未便骛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