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國的意思、藩國的詳細解釋
藩國的解釋
[vassal state] 古代王朝的屬國;諸侯國
詳細解釋
古稱分封及臣服之國。《史記·吳王濞列傳》:“令奉其先王宗廟,為 漢 藩國。”《漢書·武帝紀》:“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三國志·魏志·楊阜傳》:“時 雍丘王 植 怨於不齒,藩國至親,法禁峻密,故 阜 又陳九族之義焉。”
詞語分解
- 藩的解釋 藩 ā 籬笆:藩籬。 屏障,保衛:藩翰(喻保衛國家的重臣)。 封建時代稱屬國屬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邊防重鎮:藩屬。藩國。藩鎮。藩邦。削藩。稱藩(自稱屬國)。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藩國”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藩國”最初指古代王朝通過分封制度建立的諸侯國或屬國,具有“屏障王室”的政治功能()。這類國家名義上保留部分主權,但在軍事、外交等方面需服從宗主國,如西周諸侯國和漢代藩王封地()。
二、曆史背景
- 分封制度産物:周朝通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建立諸侯國,西漢延續分封制,皇子受封為藩王,封地可達數郡()。
- 職責演變:西周藩國需鎮守疆域、定期朝貢、勤王護駕;漢代藩國初期權力較大,後因中央集權加強逐漸受限()。
三、典型特點
- 等級體系:西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地面積逐級遞減()。
- 兩重性:既是地方自治實體(如漢初藩國可自置官吏、收稅),又受中央節制(如“推恩令”削弱藩國實力)()。
- 文化象征:班彪《北征賦》提到“降幾杖于藩國”,反映其作為皇室屏障的倫理意義()。
四、與其他概念的區别
與“附屬國”“附庸國”相比,藩國更強調分封的血緣或功勳紐帶(如周代姬姓諸侯、漢代劉姓藩王),而附屬國多通過軍事征服或外交臣服形成()。
五、現代引申義
在非曆史語境中,可比喻政治、經濟上受制于他國的地區,例如:“某些資源型國家淪為經濟藩國”()。
如需進一步了解藩國制度的具體案例(如七國之亂、推恩令),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中的詳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藩國》是一個表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政治上依附于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詞語。它通過兩個字來構成:藩和國。其中,藩的部首是艹,筆畫數為12;國的部首是囗,筆畫數為9。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番”,表示邊遠地區或外族;而國則是指一個獨立的國家。
在繁體中,藩國的寫法為「藩國」。古時漢字寫法中,藩可以寫作「範」,而國可以寫作「國」,這些寫法在不同曆史時期出現。
以下是一個關于藩國的例句:在古代中國,一些邊遠地區成為了藩國,它們依附于中央政權。
關于組詞,可以形成類似藩國體制、藩國關系、内藩國、外藩國等詞彙。
與藩國近義的詞語包括附庸國、附屬國等;反義詞可以是獨立國家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