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贲的意思、辱贲的詳細解釋
辱贲的解釋
猶言屈尊光臨。 明 許潮 《武陵春》:“老夫荒山空寂,與世相絶久矣。客何緣辱賁於此。”
詞語分解
- 辱的解釋 辱 ǔ 羞恥:羞辱。恥辱。 使受到羞恥:辱罵。侮辱。折辱。 謙辭,表示承蒙:辱承。辱賜。 玷污,辜負:辱沒(?)。辱命。玷辱。 寵榮 筆畫數:; 部首:辰; 筆順編號:
- 贲的解釋 贲 (賁) ì 文飾,裝飾得很好:贲臨(貴賓盛裝來臨)。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辱贲”是一個漢語詞語,屬于文言用法,現代使用較少。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拼音:rǔ bēn
- 含義:謙敬用語,表示“屈尊光臨”,即對他人來訪的謙遜表達,暗含對方身份尊貴而降低姿态來訪之意。
2.出處與例句
- 明代許潮《武陵春》中的例句:“老夫荒山空寂,與世相絶久矣。客何緣辱賁於此?”
- 此處的“辱贲”用于表達對客人來訪的謙遜感激之情。
3.字義分解
- 辱:謙辭,表示對方的到來使自己感到“屈尊”,常見于“辱臨”“辱承”等表達。
- 贲:音同“奔”,此處為敬辭,意為“光臨”,與“贲臨”用法類似(如《詩經》中的“贲然來思”)。
4.現代使用
- 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口語和書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仿古文體或引用典籍時。
- 近義詞可參考“贲臨”“惠臨”等敬辭。
5.注意點
- 需結合語境理解,避免與現代漢語中“辱罵”“羞辱”等負面詞彙混淆。
- 該詞常見于文學、曆史研究領域,日常交流不建議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辱贲
辱贲(rǔ b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指的是侮辱或羞辱他人。
詞語拆分部首和筆畫
辱:由辵(走)和寸(手寸)組成,共有9畫。
贲:由貝(貝殼)和十(豎)組成,共有9畫。
來源和繁體
辱贲來源于古代典籍《尚書夏書·九辨》中的一句話:“九辨之四,贲、辱、下、䅡。”辱贲在這句話中有侮辱他人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辱贲的寫法為「辱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辱的古代寫法為“辱口”或“口辱”,而贲的古代寫法為“貝井”,意為貝殼象井形一樣。
例句
1. 他因為自己的失敗而對他人進行辱贲。
2. 在古代,辱贲他人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組詞
辱罵、侮辱、貶損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羞辱、侮辱、貶低
反義詞:尊重、贊美、褒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