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凋敝荒涼。《宋書·南平穆王铄傳》:“上以 兗 土彫荒,罷 南兗 併 南徐州 。”《南史·周朗傳》:“ 建康 蓋是舊都,彫荒已極。且王氣已盡,兼與北止隔一 江 ,若有不虞,悔無所及。”
“雕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凋敝荒涼,常用于描述社會、地域因戰亂、災害等原因導緻的衰敗景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宋書·南平穆王铄傳》
“上以兗土彫荒,罷南兗併南徐州。”
——描述兖州地區因戰亂導緻土地荒廢,行政區域被合并。
《南史·周朗傳》
“建康蓋是舊都,彫荒已極。”
——指南京(建康)作為舊都,已極度衰敗荒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宋書》《南史》等文獻。
《雕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們對于食物極度匮乏,生活無法維持。通常用于形容戰時或災難時期食物短缺,人們陷入饑餓困境的情況。
《雕荒》這個成語的部首是雨,共有11個筆畫。
《雕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中。當時描述的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将軍王翦率領軍隊讨伐匈奴,行軍途中由于供給線被敵軍切斷,士兵們陷入饑餓狀态,形容他們用盡各種辦法尋找食物生存。
《雕荒》的繁體字是「彫荒」。
古時候,「雕荒」的寫法多為「鳥荒」。其中「鳥」表示鳥類,古人把鳥的影像用來比喻渴求食物的人們的情景。
1. 在那場大災難之後,整個城市陷入了雕荒的狀态。
2. 在戰争期間,士兵們常常忍受着雕荒的痛苦。
雕風鬥草、艱不拔蔓、窮不拔蛇、餓不擇食。
缺糧少草、饑民荒歉、糧盡援絕。
豐衣足食、飽暖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