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徐行貌。 唐 元稹 《野節鞭》詩:“春來信馬頭,款緩花前轡。”
(2).延緩,延遲。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四:“今釁已成, 代北 各屯兵馬境上,争論逾年未決。橫使再至,事歸朝廷自當之,則恐理難款緩,便要可否。”
“款緩”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緩慢、從容”的節奏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款”本指誠懇、緩慢之意,如“款步”即指緩步行走;“緩”則直接表示速度低、不急促。二字組合後,“款緩”可解作“從容不迫的緩慢節奏”,多用于文學語境中形容動作、言語或情感表達的舒緩特質。
該詞在古籍文獻中的用例可見于清代詩詞,如“琴聲款緩訴衷情”,此處通過音樂節奏的延展性,傳遞深沉綿長的情感表達方式。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補充說明,該詞在吳語區仍保留着“言語溫和、不急不躁”的方言用法。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未單獨收錄該詞目,建議使用者在書面表達時優先考慮“舒緩”“徐緩”等更規範的近義詞替代。若需保留原詞使用,建議搭配具體語境以增強詞義明晰度。
“款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徐行貌(緩慢行走的姿态)
該義項常見于古代詩文,如唐代元稹《野節鞭》中“款緩花前轡”,描繪了春日騎馬悠然前行的畫面。此用法多用于文學描寫,強調動作的從容舒緩。
延緩、延遲
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提到“理難款緩”,指因形勢緊迫無法拖延。這一含義側重時間上的推遲,常見于古代公文或論述性文本。
補充說明:
百足之蟲﹐至斷不蹶半路辯鬥避名冊命拆白道字柴炭骣牛程式庫沖高稠沓頂收涷餒蹲龍藩阃佛現鳥公祿冠蓋相望鬼門道海錯晧然阖辟鬨市诙噱虎鹽見骥一毛誡世擠奶雷鳴瓦釜類推練操兩湖兩虎相争料選裡老亂惑亂世兇年茅屋米麥内帳盼睇平原潛隳褰帏巧文铨擢三江五湖色筆十返時馔水煙管書幾亭院投食文山無成子霧霈鹜外析辯西風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