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徐行貌。 唐 元稹 《野節鞭》詩:“春來信馬頭,款緩花前轡。”
(2).延緩,延遲。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四:“今釁已成, 代北 各屯兵馬境上,争論逾年未決。橫使再至,事歸朝廷自當之,則恐理難款緩,便要可否。”
“款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徐行貌(緩慢行走的姿态)
該義項常見于古代詩文,如唐代元稹《野節鞭》中“款緩花前轡”,描繪了春日騎馬悠然前行的畫面。此用法多用于文學描寫,強調動作的從容舒緩。
延緩、延遲
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提到“理難款緩”,指因形勢緊迫無法拖延。這一含義側重時間上的推遲,常見于古代公文或論述性文本。
補充說明:
款緩(kuǎn huǎ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款(欠部)和緩(纟部)。款的五筆字形編碼為5154,緩的五筆字形編碼為3113。
款字的本義是指還債或償還債務,後來泛指割愛物品或有關貨币方面的收支調解。緩字的本義是指慢慢地行走,後來引申為慢條斯理,不急不緩。
款緩的來源較為模糊,目前尚無明确的出處。據研究,款緩一詞可能是民間常用俗語的衍生,用以表示經濟中的付款與還款的動作。
款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款緩」。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常有變動,而款和緩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款的古代寫法多為會意字,新增金屮部,表示符號筆畫。緩的古代寫法多為象形字,表示繩子脫離籬笆的形狀。
例句:
1. 他約定明天款緩還清所有債務。
2. 生意款緩,經營壓力一時較大。
由款緩組成的詞彙:
款項、款待、緩慢、緩解。
款緩的近義詞有:償還、支付、付款、緩和、緩解。
款緩的反義詞有:借貸、欠款、急迫、加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