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粗不等的三種喂牲口的飼料。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飲食之節,食有三芻,飲有三時。何謂也?一曰惡芻,二曰中芻,三曰善芻。蓋謂飢時與惡芻,飽時與善芻,引之令食,食常飽則無不肥。”
“三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牲畜飼養相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精粗不等的三種喂牲口的飼料,具體分為:
曆史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養牛馬驢騾》,強調根據牲畜的饑飽狀态調整飼料種類,以達到最佳喂養效果。
其他釋義差異
部分資料(如)提到“三刍”為成語,表示“反複斟酌的言辭”,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詞典,可能為引申或誤傳,需謹慎參考。
在畜牧語境中,“三刍”特指三種飼料的科學配給方法,體現了古代農業的精細化養殖理念。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閱《齊民要術》原文或相關農學典籍。
三刍(sān chú)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具有多種意思。下面将詳細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信息。
三刍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刀”,總共有10畫。
三刍最初的意義是指磨碎咀嚼後的草料,用于喂養牲畜。後來引申為指粗糙、劣質的食物。在古代,三刍有時也指粗鄙、下賤的人或事物。
繁體字中,三刍的寫法是「三芻」。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三刍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由于這一部首和筆畫的限制,它的基本形狀和現代寫法差異不大。
以下是使用"三刍"的例句:
- 三度:指多次進行某項活動或出現某種情況。
- 三思:指在做事之前進行多次思考。
- 刍議:指粗略地議論或評論某事物。
近義詞有:粗糙、低劣、劣質。
反義詞有:上品、上好、上等。
總結來說,三刍是一個具有多種意思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立”和“刀”,有10畫。最初的意義是指磨碎咀嚼後的草料,後來引申為指粗糙、劣質的食物。在古代,三刍有時也指粗鄙、下賤的人或事物。除了以上的意義和用法,三刍還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語,例如三度、三思、刍議等。它的近義詞包括粗糙、低劣、劣質,而反義詞則有上品、上好、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