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祥祭的意思、祥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祥祭的解釋

親喪滿十三個月或二十五個月的祭祀。《禮記·玉藻》“縞冠素紕,既祥之冠也” 漢 鄭玄 注:“紕,緣邊也。紕讀如埤益之埤。既祥之冠也,已祥祭而服之也。” 孔穎達 疏:“ 鄭 雲:縞,祥祭之服,據此,兩經兩注皆雲祥祭縞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祥祭是中國古代喪葬禮儀中的重要環節,特指在親人去世滿一年(小祥)和滿兩年(大祥)時舉行的祭祀儀式。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特定的祭禮,逐步減輕喪親之痛,使生者的情感從極度的哀傷中恢複到正常生活狀态,同時表達對逝者的追思與敬意。

一、基本釋義與時間節點

  1. 小祥:指父母去世後第十三個月舉行的祭祀。《儀禮·士虞禮》記載“期而小祥”,鄭玄注:“小祥,祭名。祥,吉也。”表明此時喪服由重變輕,禮儀開始向吉禮過渡。
  2. 大祥:指去世第二十五個月舉行的祭祀。《禮記·間傳》雲:“父母之喪……又期而大祥。”此時除服(脫去喪服),标志正式結束最隆重的喪期。

二、文化内涵與禮制思想

祥祭體現了儒家“哀有節”的倫理觀。《禮記·檀弓上》提出“喪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誠必信……祥而廓然”,強調通過時間推移和儀式規範,引導生者情感從悲痛中升華。其本質是以“吉祭易喪祭”(用吉禮替代兇禮),通過祭祀的儀式感完成從“兇”到“吉”的心理轉換,實現“慎終追遠”的文化功能。

三、現代學術視角

當代禮學研究認為,祥祭是周代“五服制度”的時間坐标。考古發現如湖北荊門包山楚簡中的“大祥之祭”記錄,印證了戰國時期該禮制的廣泛實踐。其“以禮化情”的機制,對研究古代社會心理調節方式具有重要價值。

文獻依據: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儀禮》《禮記》原典及鄭玄、孔穎達注疏,并參考現代學者徐吉軍《中國喪葬史》、彭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等權威論著。

網絡擴展解釋

“祥祭”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傳統喪禮中的含義(主要解釋)

指在親人去世後滿十三個月或二十五個月時舉行的祭祀儀式。這一解釋源自《禮記·玉藻》及漢代鄭玄的注釋,屬于古代喪葬禮儀的一部分。

二、成語用法(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祥祭”可形容充滿吉祥氛圍的祭祀活動,用于祈福或慶典場景。

三、總結

  1. 核心含義:優先指喪禮中的特定祭祀時間,屬于古代禮制術語。
  2. 擴展用法:少數語境下可能引申為吉祥祭祀,但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漢代注疏(如、7、10的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唉姐飽啜包漿鞭辟入裡差錢吹脣楚客詞蹙逼旦晚分風劈流隔距彀騎官年官止神行故地豪桀鴻泥黃幹幹回電将略儉克監試郊壇金貝金鼓喧阗季鹹劇賞缭悷聊以自娛淩跨流囚漏底輪軒沒法兒玫階磨晻娘兒們捏定缾管蘋果頗羅千切清發汝窰森邃山記沈熟睡鴨說明説嘴打嘴絲蟲綏勸套印本田垟銅版蔚炳卧榻之側,豈容酣睡梧丘之魂祥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