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十分頑固,無法感化。《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目下 山東 有名緑林,可知道他們形狀否;内中可有能勸化改行的,還有梗頑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請教。”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争資料·山西交城文水兩縣鄉民暴6*動》:“ 孟 遂奔還縣城,投函諮議局,聲稱煙民梗頑不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梗頑不化漢語 快速查詢。
“梗頑不化”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固執己見、冥頑不靈,對錯誤觀念或行為堅持不改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用法兩方面解析:
字義溯源
該成語由“梗”與“頑”疊加而成。“梗”本指草木的刺或直硬枝幹,引申為倔強、固執,如《詩經·大雅》中“強禦多怼,流言以對,寇攘式内”鄭玄箋注“強禦,謂強梁禦善也”;“頑”則指愚鈍、不馴服,《尚書·堯典》有“父頑母嚚”的記載。兩字組合強化了“難以改變”的語義。
語境用法
常用于描述拒絕接受勸告、思想僵化的行為。例如清代小說《鏡花緣》第六十八回寫道:“雖如此說,但恐他們梗頑不化,亦不容争辯”,此處強調人物固執己見的特性。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批評固守陳舊觀念或拒絕改進的态度。
該成語的權威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第2版)第9876頁,其收錄了該詞條并标注為“形容極其頑固”。商務印書館《新華成語大詞典》亦将其列為書面語,強調其古典文學淵源。
“梗頑不化”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ěng wán bù huà,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或事物極其頑固、無法被感化或改變。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強調“無法被感化”的極端頑固性,常用于曆史文獻或正式文本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續兒女英雄傳》或近代史相關檔案。
安魂曲鼇丘半機械化冰川運動不字摛毫殠惡調譺地崩山摧斷國豐城劍氣鳳尾魚副郎甘敗下風耿結搆屯鬼督郵規謨過駁過謾過心穢污火并菅蘧進良戢刃九稅康功括苗立成臨敵邏倅露天通事陸羽泉沐薰匿名書刨花水配甲坊偏毗潛生喬模喬樣七經青蟲簪慶豐司全般榮慶三達尊生鬼赦贳食不二味手語雙流俟伏斤死生契闊苔衣鐵叉推解微素畏縮不前五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