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磬的意思、鳴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磬的解釋

擊磬發聲。 唐 王維 《過乘如禅師蕭居士嵩邱蘭若》詩:“食隨鳴磬巢烏下,行踏空林落葉聲。” 唐 薛能 《贈禅師》詩:“鳴磬微塵落,移缾溼地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鳴磬”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míng qìng(注音:ㄇㄧㄥˊ ㄑㄧㄥˋ),其核心含義為擊打磬器使其發聲。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鳴”指發出聲音,“磬”是古代一種石制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形如曲尺,懸挂于架上敲擊。因此“鳴磬”即通過敲擊磬器産生聲響。

  2.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宗教、禮儀或詩歌中的場景。例如:

    • 唐代王維詩雲:“食隨鳴磬巢烏下,行踏空林落葉聲”,描繪佛寺中敲磬聲與自然環境的交融。
    • 唐代薛能詩句:“鳴磬微塵落,移缾溼地圓”,表現磬聲的細微動态。

二、延伸與關聯


三、總結

“鳴磬”是一個具象動詞,既描述動作(擊磬),又隱含聲音的傳遞與文化意蘊。其釋義在曆代文獻中高度一緻,未見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鳴磬

鳴磬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敲擊磬,讓磬發出聲音。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鳥和石,它的筆畫總數是15畫。

鳴磬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音樂禮儀。在古代宮廷中,磬是一種重要的樂器,被廣泛用于皇家儀式、祭祀、宴會等場合。通過将磬敲擊,使其發出悅耳的音響,以表達莊嚴、神聖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鳴磬的寫法保留了古代漢字的形态。具體來說,繁體字的鳴磬分别是“鳴”和“磬”。鳴字的右半部分采用了飛鳥的象形,磬字則可以看到石頭和一把敲打磬子的木槌的形象。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時與現代有所不同。鳴磬的古代寫法中,鳴字的右邊是一個“口”字造型,右下角有一個表示物體的小點;磬字則是保留了現代石頭的形狀,但其下方沒有“木槌”的字形。

以下是幾個使用鳴磬的例句:

  1. 在祭祀儀式中,他親自鳴磬,為祖先祈福。
  2. 音樂會上,樂隊演奏家運用鳴磬制造出悠揚的音調。
  3. 研究生入學典禮上,學校校長舉起鳴磬,宣布新一屆研究生入學。

組詞:敲鳴、磬音、磬錘

近義詞:敲磬、擊磬、舉磬

反義詞:緘默、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