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odcutting;lumbering] 采伐林木
(1).砍伐木材。《国语·晋语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曹禺 《胆剑篇》第四幕:“大王这时还要我带人上山伐木。”
(2).《诗·小雅》篇名。其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嚶嚶……嚶其鸣矣,求其友声。”后因以“伐木”为表达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典故。 唐 骆宾王 《初秋于窦六郎宅宴得风字诗序》:“诸君情谐伐木,仰登龙以缔欢。”
(3).《诗·小雅》篇名。其诗云:“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后因以“伐木”为讥刺不善交友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善交狎而不慢,和而不同……不面从而背憎,不疾人之胜己。护其短而引其长,隐其失而宣其得。外无计数之諍,内遗心竞之累。夫然后《鹿鸣》之好全,而《伐木》之刺息。”
伐木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砍伐树木”的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解释,“伐”指用工具砍断,“木”即树木,合称后表示通过人力或机械手段将树木从根部截断的动作。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汉语大词典》指出,“伐”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字形像以戈砍人颈,后引申为“砍伐”;“木”为象形字,本义即树木,二者结合后构成动宾结构的合成词。
在古代文献中,“伐木”兼具生产与文学意象。如《诗经·小雅·伐木》以“伐木丁丁”起兴,既记录了周代集体伐木的劳动场景,又通过斧斫树木的声响营造出山林幽远的意境。工具演变方面,《辞海》记载商周时期主要使用青铜斧,汉代铁器普及后发展为铁斧,现代则以电锯、油锯等机械化工具为主。
从现代林业角度,《中国林业百科全书》强调伐木需遵循科学规范,包括树木选择、倒向控制、伐根高度等技术标准,其目的涵盖木材生产、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多元需求。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生态保护意识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规定禁止滥伐,强调采伐与造林相结合的可持续性原则。
“伐木”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词义
指砍伐树木的林业活动,是森林采伐的首道工序。具体流程包括:选定伐区后清理障碍物(灌木、杂草等),确定树木倒伏方向,开辟安全通道,最后将树木放倒。现代林业中,伐木需遵循生态保护原则,避免过度采伐。
二、文学与典故延伸
源自《诗经·小雅·伐木》篇,诗句“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伐木声与鸟鸣声呼应,比喻友人间的共鸣与情谊。后世文人(如杜甫、骆宾王)常借此典故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如“伐木丁丁山更幽”。此外,该典故在晋代也被引申为对不善交友者的讽喻。
注:若需了解《伐木》全诗内容或具体采伐技术规范,可查阅《诗经》原文或林业操作指南。
被底鸳鸯不蠲襜裳称副成规澄水帛迟曙攒集代签地竈饭粱分斤掰两浮杂宫帷倌人闺籍汩湮槐阶棘路回衡江槎解乏聚会濬文宽洪枯朽滥词襕袍老母撩牙裂帛蒙漪木鹞拟迹溺意怕不待评叙谱号乾络前身起夺清事清证羣流若有所失三月二啬黍石几诗门说短论长宋儒田戍天涯若比邻托情闻家辖境纤隐骁猾骁烈下上下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