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棄徵召的文書。借指棄官。 唐 韓愈 《憶昨行和張十一》:“今君縱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難哉!” 宋 蘇轍 《和毛君新葺囷庵船齋》:“終身狥祿知何益,投檄歸耕貧未堪。” 宋 陸遊 《芒屦》詩:“芒屨一雙青,笻枝九節輕。登山猶健在,投檄太遲生。”
“投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棄官之意
原指投棄征召的文書,引申為主動辭去官職。這一解釋在古籍中多見,如唐代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中“投檄北去何難哉”,宋代蘇轍《和毛君新葺囷庵船齋》中“投檄歸耕貧未堪”,均以“投檄”表達棄官歸隱的決心。
表達抗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寫檄文或投書,表達強烈的憤怒或不滿”,強調通過文書形式傳遞抗議情緒。
二、詳細解析
詞源構成
“投”指投遞、棄置,“檄”為古代官府文書,多用于征召、聲讨等場景。二者結合,既可能指棄置官職文書(棄官),也可能指向他人投遞檄文(抗議)。
語境差異
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含義。例如陸遊《芒屦》中“投檄太遲生”偏向棄官,而若用于描述檄文傳遞(如聲讨敵人),則偏向抗議表達。
三、例句參考
提示:若需深入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投檄(tóu xì)指的是古代将領或士人散發檄文,以號召民衆或士兵起義或抗争。這種文書常常通過投擲的方式傳達給受衆。投檄一詞也可以比喻為寫檄文來表達強烈的抗議或批評。
投檄的拆分部首是手和木,具體的筆畫是手:7畫,木:4畫。
“投檄”一詞來源于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和流行于公元三國時期。當時,許多獨立的勢力之間相互争鬥,将領們常常會散發檄文來號召士兵和民衆起義或抗争。隨着時間的推移,投檄一詞也被廣泛應用于其他方面,例如政治或社會批評。
投檄的繁體字形為「投檄」。
在古代,「投檄」的寫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古時的寫法為「投攝」。不過,現代漢字寫法已經統一為「投檄」。
1. 他為了呼籲人們關注這個社會問題,寫了一篇投檄。
2. 投檄傳單散發後,許多人紛紛加入了抗議活動。
1. 投降:指主動向敵人屈服或表示順從。
2. 投資:指将資金等投入到某個項目或企業中。
3. 檄文:指将號召或宣言等以書信形式寫成的文字。
4. 投機:指尋求或從事投機活動,以獲得利益或快速發展。
呼應、響應、回應、批評。
默認,沉默、忽視、降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