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eigh heavily] 古代傳說夏禹鑄了九個鼎,成為夏、商、周三代傳國的寶物,象征國家政權
九鼎大呂。——《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2) 後來用九鼎比喻言語等分量之重
一言九鼎
(1).相傳 夏禹 鑄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戰國 時, 秦 楚 皆有興師到 周 求鼎之事。 周顯王 時,九鼎沒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後 、 宋徽宗 也曾鑄九鼎。《史記·封禅書》:“ 禹 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後亦以九鼎借指國柄。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楊萬裡 《讀嚴子陵傳》詩:“早遣 阿瞞 移九鼎,人間何處有 嚴陵 。” 清 龔自珍 《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諸經有《法華》,王者之有九鼎,家業之有總帳簿也。”
(2).喻分量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趙 重於九鼎大呂。” 司馬貞 索隱:“言 毛遂 至 楚 ,使 趙 重於九鼎大呂,言為天下所重也。” 宋 黃庭堅 《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聲名九鼎重,冠蓋萬夫望。” 明 張煌言 《懷古》詩:“人定能勝天,一言重九鼎。”
“九鼎”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傳國重器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以九州貢金制成,象征天下九州統一,成為夏、商、周三代政權合法性的象征。鼎上刻有名山大川及奇異物産圖案,代表王權對疆域的控制。
政權象征
三代将九鼎奉為傳國之寶,如《史記》提到“九鼎大呂”象征國家政權。商周時期,九鼎的使用嚴格分級,僅天子可享九鼎之禮,諸侯、大夫依等級遞減。
言語分量極重
後以“九鼎”比喻言語或承諾的權威性,如“一言九鼎”。此用法強調話語的不可動搖,源自九鼎作為政權象征的莊重性。
文化符號
九鼎被視為中國王權與國家統一的代名詞,其形象融入傳統文化,成為“華夏至尊神器”。
以上内容綜合了曆史記載與文化演變,兼顧本義與比喻義,引用來源包括高權威性詞典及百科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