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岧嶤的意思、岧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岧嶤的解釋

亦作“ 岧嶢 ”。亦作“岹嶢”。高峻;高聳。 三國 魏 曹植 《九愁賦》:“踐蹊隧之危阻,登岧嶤之高岑。”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 張景陽 《玄武觀賦》所謂‘高樓特起,竦跱岹嶢……延千裡之清飆’也。” 唐 駱賓王 《從軍中行路難》詩之一:“閣道岧嶢上戍樓, 劍門 遙裔俯 靈丘 。” 明 陸采 《明珠記·買藥》:“五雲樓閣鬱岧嶢,聽玉佩頻搖。”亦形容綿長。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三:“一脈靈長四葉貂,談經門祚鬱岧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岧嶤”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常見于文學作品及地理描述中。根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考證,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讀音與詞性

“岧嶤”讀作tiáo yáo,屬疊韻聯綿詞,通常作形容詞或名詞使用。該詞由兩個形聲字構成,“岧”從山、召聲,“嶤”從山、堯聲,二者均以“山”為形旁,與山勢相關。

二、核心釋義

  1. 形容山勢高峻

    如《文選·張衡〈西京賦〉》載:“華嶽岧嶤,岡巒參差”,此處描繪華山險峻巍峨之态。現代漢語中亦保留此義,用于形容山峰陡峭、拔地而起的景象。

  2. 代指高聳的建築或物體

    古詩詞中常借“岧嶤”比喻樓閣、佛塔等建築的高聳入雲。例如唐代詩人宋之問《靈隱寺》詩雲:“鹫嶺郁岧嶤”,以山勢之高喻指靈隱寺佛塔的宏偉。

三、文獻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岧”字的注解:“岧,山高貌”,後經魏晉文學發展,逐漸與“嶤”結合為固定搭配。清代《康熙字典》進一步明确其釋義為“山高峻貌”,并被《漢語大詞典》等現代辭書收錄。

四、引用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岧嶤”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áo yáo,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基本釋義

  1. 高峻、高聳:形容山勢或建築的高聳挺拔。
  2. 綿長:部分文獻中引申為連綿不絕的形态(如提到“形容綿長”)。

出處與例句

文化意蘊

該詞多用于詩文,通過描繪高峻的山勢或建築,增強意境的空間感與壯美感,體現古代漢語的凝練與形象化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用法,可參考《水經注》《九愁賦》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巴比松畫派白衣戰士班禀邦籍迸流辨裝筆帽[兒]秉直伯德布袋和尚財團長骛誠意正心大房憚勞道尊登科記地精抵讕鬥力阿比放誕鳳舞龍飛分理閣齋管他鬼嘯寒武系皓皤洪渠黃骝毀罰踐國驚慕敬齊禁火酷官髺墾煉骨了望哨另有洞天六節露電祿廪訬婧木杷齧臂謙率青蕪求饒軟弱無能删本受禅書評四言詩送語蝸螺閑曠溪碓邪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