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法臘的意思、法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法臘的解釋

佛教語。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禅,稱為夏臘。後因以“法臘”稱比丘受戒的年數。 宋 贊甯 等《宋高僧傳·興福傳三·後晉東京相國寺遵誨》:“﹝ 遵誨 ﹞享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十:“﹝ 義浄 ﹞ 先天 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臘五十九。”參見“ 法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法臘(fǎ là)是漢語佛教術語,指僧人受具足戒後安居修行的年數,是衡量僧侶修行資曆的重要标志。以下從詞義、宗教内涵及典籍依據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法”

    指佛法、戒律。《四分律》雲:“佛制比丘,受具足戒已,始得名為法同沙門。” 表明僧人依戒律修行方入僧籍。

  2. “臘”

    原指年終祭祀,佛教引申為僧人每年雨季安居(結夏)的修行周期。《釋氏要覽》載:“臘,取歲終之義。比丘受戒後,每年結夏安居一次,即為一臘。”

    合義:法臘即僧人依戒律修行累積的年資,亦稱“戒臘”“夏臘”。


二、宗教制度内涵

  1. 長幼次序依據

    僧團依法臘定長幼,法臘高者稱“上座”。《南海寄歸内法傳》載:“西方僧衆,以法臘多者為尊,行事坐禅皆依臘次。”

  2. 職務晉升基礎

    寺院執事(如住持、維那)需滿足法臘要求。《敕修百丈清規》規定:“住持須二十臘以上,監寺十臘以上。”

  3. 禮儀地位象征

    法臘決定僧人受禮規格。《禅苑清規》明示:“新受戒者禮九臘以上僧,三拜;過二十臘者,合掌問訊即可。”


三、典籍權威考據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法臘:比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也。經一夏安居,則為一臘。”

  2.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法臘為僧伽倫序之本,依臘次受供養、列坐次,違者犯‘不敬僧’戒。”

  3. 《四分律行事鈔》(唐·道宣著)

    “比丘以臘為尊,凡集衆誦戒、分利授衣,皆依臘次第而坐。”


四、文化延伸

法臘制度源于印度佛教,漢傳佛教承襲并發展。唐代《大唐西域記》載印度僧團“坐以臘長”,宋代《禅林寶訓》強調“尊賢敬臘,叢林乃安”,體現其對僧團倫理的奠基作用。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法臘”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教術語

核心含義:指佛教比丘(僧人)受戒後的年數,用于衡量其修行資曆。

  1. 來源與計算方式

    • 比丘自出家後,每年需在夏季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夏安居”(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期間專注坐禅修行。每完成一次夏安居,即增加一“法臘”(又稱“夏臘”“戒臘”),相當于僧人的“戒齡”。
    • 例如:若僧人受戒後經曆了五次夏安居,則法臘為五。
  2. 功能與意義

    • 法臘用于确定僧團内的長幼次序,法臘越多,資曆越深,地位越高。
    • 根據法臘長短,僧人被分為上臘、中臘、下臘等級别,最高者稱為“一臘”或“極臘”。
  3. 曆史文獻例證

    • 宋代《宋高僧傳》記載僧人遵誨“法臘五十一”,清代俞樾《春在堂隨筆》提到義浄“法臘五十九”。

二、地理名稱

法臘省(Farah):阿富汗西部的一個省份,首府為法臘市,面積約4.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48萬(2000年數據)。


“法臘”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保國會變通筆囊閟惜捕頭饞相誠信齒筵喘不過氣來船頭醇旨詞乖摧枯殿負颠飲蹀跶多哇犯暴煩楚訪族風筝柑橘隔年曆勾股形觚翰瀚灏花用晦暗降秩家主驚弓之鳥抉目吳門劇寒看風駛船抗烈控股公司邈行摹帖佞猾偏沴貧生譬使遷民潛契啓迪清輝侵桡三月不知肉味沙彌矢誓隨風逐浪謄畫挑補鐵契外羅院枉死緼袍溫水痫瘈西京七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