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的意思、摧枯的詳細解釋
摧枯的解釋
見“ 摧枯拉朽 ”。
詞語分解
- 摧的解釋 摧 ī 破壞,折斷:摧殘。摧折。摧頹。摧眉折腰。 挫敗,挫折:摧敗。摧挫。摧陷。 傷痛:摧怆。摧心。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枯的解釋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沒有了:幹枯。枯萎。枯槁。枯榮。枯魚銜索(串在繩索上的幹魚,形容存日不多)。 沒趣味,無生趣:枯燥。枯腸(喻枯澀貧乏的思路)。 榮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摧枯"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動詞性語素"摧"和形容詞性語素"枯"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摧毀枯朽、脆弱的事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
語素解析與字面義:
- 摧 (cuī): 本義指破壞、折斷、毀壞。《說文解字》釋為“擠也”,引申為施加力量使其毀壞或倒下。
- 枯 (kū): 本義指草木失去水分而幹萎、衰敗。《說文解字》釋為“槀也”,指失去生機、變得脆弱易折的狀态。
- 組合義: “摧枯”的字面意思即為摧毀、折斷那些已經幹枯衰敗的東西。強調對象本身的脆弱性和摧毀行為的輕易性。
-
引申義與比喻義:
- 基于字面義,“摧枯”很自然地引申出比喻義,指輕而易舉地摧毀腐朽、衰敗、不堪一擊的勢力、制度或事物。它強調力量對比懸殊,一方強大而另一方極其脆弱,勝利來得非常容易。
- 常用來形容正義力量推翻腐朽統治、新生力量取代舊事物、強大勢力掃蕩弱小對手等情境,帶有勢如破竹、不可阻擋的意味。
-
典源與文獻佐證:
- “摧枯”一詞及其比喻義由來已久,常與“拉朽”連用為成語“摧枯拉朽”,最早可見于漢代文獻。
- 《漢書·異姓諸侯王表》: “镌金石者難為功,摧枯朽者易為力。” 此處明确将摧毀枯朽之物(“摧枯朽”)與難以镌刻金石對比,突出其“易為力”的特點,奠定了該詞的比喻基礎。
- 《晉書·甘卓傳》: “将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 這是“摧枯拉朽”作為固定成語的早期著名用例,形容軍事行動勢不可擋,如摧毀枯草朽木般容易。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明确收錄“摧枯拉朽”詞條,釋義為“摧毀枯草朽木,比喻迅速摧毀腐朽勢力”,直接點明了“摧枯”的核心比喻義。
-
用法特征:
- 書面語色彩: “摧枯”在現代漢語中較少單獨使用,多作為成語“摧枯拉朽”的一部分出現,具有濃厚的書面語色彩。
- 修辭效果: 使用“摧枯”或其成語形式,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強大力量掃蕩弱小、腐朽事物的場景,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感染力。
- 搭配對象: 其比喻義常與腐朽政權、陳舊制度、落後事物、脆弱對手等搭配。
“摧枯”一詞,從字面看指摧毀枯朽之物,核心在于強調對象的脆弱性和摧毀行為的輕易性。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其比喻義,即形容像摧毀枯草朽木一樣,輕而易舉、勢不可擋地消滅腐朽衰敗的勢力或事物。這個含義源遠流長,在經典文獻和現代辭書中均有明确記載和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摧枯”是成語“摧枯拉朽”的簡寫形式,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
基本釋義
指摧毀枯草、朽木,比喻極其容易地擊潰腐朽或脆弱的事物,強調力量懸殊、毫不費力。例如:“我軍攻勢如摧枯拉朽,迅速占領敵方陣地”()。
-
出處與演變
- 語出《漢書·異姓諸侯王表序》:“摧枯朽者易為力,其勢然也。”
- 《晉書·甘卓傳》進一步使用:“若摧枯拉朽,何所顧慮乎?”()
- 後簡化為“摧枯拉朽”,現代多用于形容勢如破竹的行動或強大力量。
-
用法與語境
- 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文學、曆史或軍事描述。例如:“起義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暴政”()。
- 單獨使用“摧枯”較少見,需結合語境理解,通常與“拉朽”連用更完整。
-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勢如破竹、秋風掃落葉、易如反掌。
- 反義詞:蚍蜉撼樹、螳臂當車。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語義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奧克蘭北部别苑參實參逐常參官搶搶攘攘觸機此等道兒盜劫倒身調诮短平快對較訛作發蹤肺魚風變分龍該覈高壘深壁國家利益火塘積冷凈話鼱鼩矜炫娟好眷荷苛厲樂天知命辘軸毛楂楂沒齒難忘内動詞嚙镞弄筆噴飯辟惡車黔黑青墨鞧韀全年忍氣吞聲儒兒賞燈商計石湖霜牙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棱簡素靜提說投遞土皇帝推磨汙僻小眚挾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