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史記·孔子世家》:“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 伯夷 、 叔齊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 比幹 ?” 劉淇 《助字辨略》卷三:“使,假設之辭也……譬使,重言也。”
“譬使”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析:
“譬使”意為“假如”,表示假設關系,常用于古代文獻中引出假設性條件。例如《史記·孔子世家》中的例句:“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假如仁者必然被信任,怎會有伯夷、叔齊的遭遇?)
文獻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孔子世家》,後劉淇在《助字辨略》中進一步解釋:“使,假設之辭也……譬使,重言也。”。這裡的“重言”指重複強調假設語氣,即“譬”與“使”同義疊加,加強假設意味。
語法功能
作為連詞,“譬使”用于句首,引導假設條件,後接推論或反問。例如:“譬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幹?”(假如智者必然行動,怎會有比幹的結局?)。
“譬使”是古漢語中的假設連詞,強調假設條件,多見于經典文獻。使用時需注意其曆史語境,避免與現代用法混淆。
《譬使》是一個常見的成語,意思是假如、例如、比如。它用于比喻一種情況或者事物的特征,并通過列舉類似的例子來說明。
《譬使》的拆分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語相關。根據筆畫順序,它的拆分筆畫是10畫。
《譬使》最早出自《論語·述而》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篑”,意為比如有人修築山,在未完成一筐土之時停下來,這句話十分形象地比喻了人們所做的事情隻做了一小部分就停止了。後來,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常用的比喻手法。
《譬使》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譬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譬使》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差異。例如,《譬使》的古漢字寫法是「譞使」。
1. 譬使你是老師,你應該有耐心地教導學生。
2. 譬使他是一位畫家,他的作品一定會赢得廣泛的贊譽。
組詞:譬如、假設、仿佛、類似。
近義詞:比方、例如、好比。
反義詞:直接、不用說、不必多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