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遠超卓的行為。 南朝 梁 沉約 《内典序》:“是故高心邈行,分路同趨,忘懷屏欲,殊塗一緻。”
“邈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高遠超卓的行為,強調行為或志向的卓越與超脫凡俗。
發音與構成
出處與例證
最早見于南朝梁代沈約的《内典序》:“是故高心邈行,分路同趨,忘懷屏欲,殊塗一緻。”,此處通過對比不同修行路徑,強調邈行與忘欲殊途同歸的哲理。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哲學語境,描述超越物質世界、追求精神境界的行為,如隱士的遁世或賢者的崇高志向。
綜合釋義
該詞不僅指具體行為,更蘊含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帶有古典文言的莊重色彩,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古籍或相關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邈行是一個二字動詞短語,由“邈”和“行”兩個字組成。
“邈”字的部首是“辶”,共13個筆畫;“行”字的部首是“行”,共6個筆畫。
“邈行”是由“邈”和“行”兩個字組成,是一種古代書法用語,意為“行遠,走得很遠”。這個詞一般形容人的出行很遠,也可引申為心靈的遠行。
“邈行”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邈行”。
古漢字中的“邈”字常常用象形加會意的方式來表示,像一群人在遠方行走。古代的“行”字在蟲子上加一點,表示蟲子在爬行的樣子。
1. 他心懷遠志,邈行天涯。
2. 他乘船遠行,邈行異國。
旅途邈行、遙遠邈行、遠赴邈行
遙遠、遠行、出走
近處、停留、歸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