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法腊的意思、法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法腊的解释

佛教语。比丘自出家始,每年夏季三月(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安居坐禅,称为夏腊。后因以“法腊”称比丘受戒的年数。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兴福传三·后晋东京相国寺遵诲》:“﹝ 遵诲 ﹞享寿七十一,法腊五十一。”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 义浄 ﹞ 先天 二年卒,春秋七十九,法腊五十九。”参见“ 法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法腊(fǎ là)是汉语佛教术语,指僧人受具足戒后安居修行的年数,是衡量僧侣修行资历的重要标志。以下从词义、宗教内涵及典籍依据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法”

    指佛法、戒律。《四分律》云:“佛制比丘,受具足戒已,始得名为法同沙门。” 表明僧人依戒律修行方入僧籍。

  2. “腊”

    原指年终祭祀,佛教引申为僧人每年雨季安居(结夏)的修行周期。《释氏要览》载:“腊,取岁终之义。比丘受戒后,每年结夏安居一次,即为一腊。”

    合义:法腊即僧人依戒律修行累积的年资,亦称“戒腊”“夏腊”。


二、宗教制度内涵

  1. 长幼次序依据

    僧团依法腊定长幼,法腊高者称“上座”。《南海寄归内法传》载:“西方僧众,以法腊多者为尊,行事坐禅皆依腊次。”

  2. 职务晋升基础

    寺院执事(如住持、维那)需满足法腊要求。《敕修百丈清规》规定:“住持须二十腊以上,监寺十腊以上。”

  3. 礼仪地位象征

    法腊决定僧人受礼规格。《禅苑清规》明示:“新受戒者礼九腊以上僧,三拜;过二十腊者,合掌问讯即可。”


三、典籍权威考据

  1.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法腊:比丘受具足戒后之年数也。经一夏安居,则为一腊。”

  2.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法腊为僧伽伦序之本,依腊次受供养、列坐次,违者犯‘不敬僧’戒。”

  3. 《四分律行事钞》(唐·道宣著)

    “比丘以腊为尊,凡集众诵戒、分利授衣,皆依腊次第而坐。”


四、文化延伸

法腊制度源于印度佛教,汉传佛教承袭并发展。唐代《大唐西域记》载印度僧团“坐以腊长”,宋代《禅林宝训》强调“尊贤敬腊,丛林乃安”,体现其对僧团伦理的奠基作用。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法腊”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佛教术语

核心含义:指佛教比丘(僧人)受戒后的年数,用于衡量其修行资历。

  1. 来源与计算方式

    • 比丘自出家后,每年需在夏季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期间专注坐禅修行。每完成一次夏安居,即增加一“法腊”(又称“夏腊”“戒腊”),相当于僧人的“戒龄”。
    • 例如:若僧人受戒后经历了五次夏安居,则法腊为五。
  2. 功能与意义

    • 法腊用于确定僧团内的长幼次序,法腊越多,资历越深,地位越高。
    • 根据法腊长短,僧人被分为上腊、中腊、下腊等级别,最高者称为“一腊”或“极腊”。
  3. 历史文献例证

    • 宋代《宋高僧传》记载僧人遵诲“法腊五十一”,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提到义浄“法腊五十九”。

二、地理名称

法腊省(Farah):阿富汗西部的一个省份,首府为法腊市,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8万(2000年数据)。


“法腊”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薄莫褊匮变权表演唱伯赵氏补厥挂漏餐风露宿草骡层峦叠嶂道业倒衣道真驔骖掉文袋东学房卧翻搅烦数辅导员干什么高轩过耇老横眉努目话表湖广熟,天下足甲文戒归连驾联肩敛锐泠波流鬯绿灯敏秀骈集平评叙浅戆樵树汽化驱鷄日落千丈晒暖山嵓十赉失马叟时侨誓书铁券时雪熟末燧人氏随俗沉浮挑闼铁杆蒲偷油儿退课妄进微察秋毫温美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