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身就縛的意思、束身就縛的詳細解釋
束身就縛的解釋
束:捆。束身:自縛。縛:捆綁。比喻不加抵抗,甘願被人擒捉。
詞語分解
- 束身的解釋 ∶約束自己,不放縱束身自修 ∶自己捆住自己,比喻歸順束身以受命詳細解釋.自縛其身。表示歸順。《淮南子·人間訓》:“ 衛 君之來也, 衛國 之半曰:‘不若朝於 晉 。’其半曰:‘不若朝於 吳 。’然
- 就縛的解釋 受綁,受擒。《晉書·段灼傳》:“ 艾 被詔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
專業解析
"束身就縛"是一個具有鮮明形象色彩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主動放棄抵抗,甘願接受被捆綁、被俘獲或被處置的命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
本義與字面解釋
- 束身: 字面意思是“捆綁自己的身體”。“束”指捆紮、約束,“身”指身體。
- 就縛: 字面意思是“接受捆綁”。“就”表示趨向、接受,“縛”指捆綁、束縛。
- 整體字面: 自己捆住自己,主動去接受他人的捆綁。這形象地描繪了主動投降、放棄抵抗的狀态。
-
引申義與核心含義
- 該成語的引申義強調主動放棄抵抗、甘願接受懲罰或控制。它描述的是一種完全被動、不再做任何反抗的狀态,含有屈服、認命或自投羅網的意味。
- 常用于描述戰敗者投降、罪犯伏法或處于絕對劣勢下的人放棄掙紮的情形。它突出了行為主體的自願性(盡管可能是被迫無奈的選擇)和結果的确定性(必然被控制或處置)。
-
用法特點
- 被動色彩: 雖然動作是主體發出的(束身、就縛),但表達的是一種被動接受最終結果(被俘、被捕、被處置)的狀态。
- 程度較重: 相比“束手就擒”,“束身就縛”在動作上更顯徹底(“束身”比“束手”約束範圍更大),屈服或認命的意味也更強烈。
- 多用于書面語: 該成語具有較濃的書面語色彩和一定的古雅意味。
-
例句參考 (體現權威性引用)
- 古籍例證:在曆史文獻中,常用以描述投降場景。例如:“(某将領)知大勢已去,遂束身就縛,以降于王師。”(此句式常見于《明史》、《清史稿》等正史對投降場面的記載,體現其曆史用法和權威性)
- 現代用法:例如:“面對确鑿的證據和警方的包圍,犯罪嫌疑人最終選擇束身就縛。”(體現其在現代語境中描述罪犯伏法的應用)
權威來源參考:
-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對“束身就縛”詞條的解釋。
- 用法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對相關詞彙(如“束身”、“就縛”)的釋義及成語用法慣例。
- 古籍應用例證:綜合參考《二十四史》(如《三國志》、《明史》、《清史稿》等)中描述投降場景的典型行文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束身就縛”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ù shēn jiù fù,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不加抵抗,甘願被人擒捉或接受束縛。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字面分解:
- 束身:自我捆綁(“束”意為捆,“身”指自身);
- 就縛:接受捆綁(“縛”即捆綁)。
- 整體含義:主動放棄抵抗,自願被對方控制或捉拿。
出處與典故
- 源自《晉書·段灼傳》中記載的鄧艾事迹:
“艾被诏書,即遣強兵,束身就縛,不敢顧望。”
描述鄧艾接到诏書後未反抗,主動投降。
使用場景
- 曆史/文學語境:多用于描述人物因形勢所迫或自願放棄抵抗的情景。
- 現代引申:可比喻對規則、壓力的被動接受,如“他最終束身就縛,接受了公司的安排”。
造句示例
- 面對朝廷的追兵,他選擇束身就縛,避免了一場血戰。
- 在法律的威懾下,嫌疑人最終束身就縛,向警方自首。
補充說明
- 近義詞:束手就擒、坐以待斃(強調被動接受結果)。
- 反義詞:負隅頑抗、垂死掙紮(強調抵抗到底)。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用法分析,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頸版授扁鵲詫怪長春子車輛敕勒登高水攧撲不破典物釣鳌竿惡衣菲食覆定釜底遊魚賦歸去蓋世英雄羹匙工拙歸一黃門獄彙薦講隙絜清輯刊赳赳桓桓棘棗開外枯折濫獄臨機能斷滿願濛漪内入行長褭繞偏恃迫阨寝藏窮處惹口面任臣瑞日山步盛從生一摅抱水産業肅震太師轎子湯沐堂帖子探夥淘聲鬥氣韬韫天邊桐江退悔違法問話握發吐哺無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