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號施令的意思、發號施令的詳細解釋
發號施令的解釋
發命令,下指示。《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淮南子·道應訓》:“發號施令,師未合而敵遁,此将軍之威也。” 唐 李白 《明堂賦》:“發號施令,采時順方。”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師育王裕公生塔之碑》:“ 洪武 元年,上即皇帝位,發號施令,雷動雲合。” 郭小川 《木瓜樹的風波》詩:“我有什麼權利,向連長和同志們發號施令?” 巴金 《懷念烈文》:“ 魯迅 先生從來不發號施令,也不向誰訓話,可是我們都尊重他的意見。”
詞語分解
- 發號的解釋 發出號令。《淮南子·覽冥訓》:“舉事戾蒼天,發號逆四時,春秋縮其和,天地除其德。”《後漢書·耿弇傳》:“以義征伐,發號響應,天下可傳檄而定。” 宋 梅堯臣 《吳沖卿鼓契》:“不知逄逄六街鼓,自此發號
- 施令的解釋 施行政令;施行教令。《鬻子·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經戰伐地,寬免租簿,施令酬功,急疾如火。”
網絡擴展解釋
“發號施令”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fā hào shī lìng,意思是“發布命令,下達指示”,通常指以權威姿态指揮他人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字面拆分:
- 發號:發布號令(“發”指發出,“號”指號令或指令)。
- 施令:施行命令(“施”指實施,“令”指具體指令)。
- 合起來表示“通過權威下達指令讓他人執行”。
-
深層含義:
- 強調以權力或地位為基礎,單方面指揮他人,常用于描述領導者、統治者或上級的行為。
- 隱含“不親自動手,僅指揮他人”的意味,有時帶有貶義,暗指脫離實際或專斷。
用法與語境
- 典型場景:
- 古代君主或将領指揮軍隊(如“将軍在帳中發號施令”)。
- 現代管理中批評領導隻指揮不參與(如“他隻會發號施令,從不體諒員工”)。
- 感情色彩:
- 中性或貶義,具體取決于語境。若描述合理指揮(如緊急救援),可為中性;若指專斷行為,則為貶義。
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尚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意為“發布政令,沒有不善的”),原指君主治理國家。
- 《淮南子·本經訓》也有記載:“發號施令,天下莫不從風”,強調權威性。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
調兵遣将、頤指氣使、指手畫腳(後兩者貶義更重)。
- 反義詞:
身體力行、親力親為、事必躬親。
使用注意
- 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避免誤用。例如:
- 貶義:“管理層隻會發號施令,不考慮實際情況。”
- 中性:“指揮官冷靜發號施令,帶領團隊脫險。”
如果需要進一步辨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我會為您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發號施令》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的意思是通過發出號令或命令來控制或指導他人的行動。現在,讓我簡要介紹一下這個詞語的相關信息。
部首和筆畫:
部首:發(髟)
筆畫:發(5畫)+號(5畫)+施(9畫)+令(4畫)
來源:
《發號施令》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左傳》中,用來形容君主或權力者發出命令來指揮臣民的行為。後來,這個詞語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不僅僅局限于君王的命令,而成為一種常用的口語和文學表達。
繁體:
《發號施令》的繁體字為「發號施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發號施令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發、號、施、令這四個字的基本形态和意義并沒有改變。
例句:
1. 領導發號施令,組織工作有條不紊。
2. 教練通過發號施令,指導隊員們完成訓練動作。
組詞:
發動、號令、施行、令人、發令、施展
近義詞:
命令、指令、號令
反義詞:
服從、聽從、隨從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