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發號施令的意思、發號施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發號施令的解釋

發命令,下指示。《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淮南子·道應訓》:“發號施令,師未合而敵遁,此将軍之威也。” 唐 李白 《明堂賦》:“發號施令,采時順方。”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師育王裕公生塔之碑》:“ 洪武 元年,上即皇帝位,發號施令,雷動雲合。” 郭小川 《木瓜樹的風波》詩:“我有什麼權利,向連長和同志們發號施令?” 巴金 《懷念烈文》:“ 魯迅 先生從來不發號施令,也不向誰訓話,可是我們都尊重他的意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發號施令”是由“發號”與“施令”組成的聯合式成語,《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發布命令,下達指示”,多用于描述具有權威性的指揮行為。從字詞構成看:“發”指發布、宣布,“號”特指具有號召力的指令,“施”指施行、執行,“令”則是具有強制性的命令,《漢語大詞典》特别強調其“通過語言确立支配地位”的語言行為特征。

該成語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尚書·冏命》中“發號施令,罔有不臧”的記載表明其最初用于描述君主頒布政令的莊重場景。在現代漢語中,其應用場景呈現雙重特征:既保留着描述軍事指揮、行政管理的正式語境(如《人民日報》對政策頒布的報道),也衍生出含批評意味的日常用法,多指脫離實際的官僚作風,這種語義演變在《成語源流大辭典》中有詳細考據。

從語法結構分析,“發號施令”屬于動詞性聯合短語,可充當謂語(如“領導者發號施令”)、定語(如“發號施令的姿态”)和賓語(如“喜歡發號施令”)。《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當與“者”“的人”等後綴結合時,會強化對專斷行為的負面評價。

網絡擴展解釋

“發號施令”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fā hào shī lìng,意思是“發布命令,下達指示”,通常指以權威姿态指揮他人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字面拆分:

    • 發號:發布號令(“發”指發出,“號”指號令或指令)。
    • 施令:施行命令(“施”指實施,“令”指具體指令)。
    • 合起來表示“通過權威下達指令讓他人執行”。
  2. 深層含義:

    • 強調以權力或地位為基礎,單方面指揮他人,常用于描述領導者、統治者或上級的行為。
    • 隱含“不親自動手,僅指揮他人”的意味,有時帶有貶義,暗指脫離實際或專斷。

用法與語境


出處與典故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注意

如果需要進一步辨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我會為您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順市貶家赤小豆充虛寸飈地廬鬥雞渡河厄禍法鞭風篁嶺風癩俯伏高粱酒高誓拱木廣舌毂绾悔怒繪聲繪形景界巾環擊壤钜狡開袠空房間昆峯連史紙黧瘠立命安身褵依懜憧緬思冥陰木已成舟撓酒疈事慶禮勤政聚會求情缺轶屈駕燒铄實蕃有徒獅貓詩帖私置所事淘空跳石痛經帷甲霧滃霞布铦兵象房險巧孝德嘯詠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