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稱連四紙、綿連四紙,後訛稱連史紙。産于 江西 、 福建 等省。原料用竹。紙質細,色白,經久不變。舊時,凡貴重書籍、碑帖、書畫、扇面等多用之。 葉聖陶 《鄉裡善人》:“ 魯太玄 的《文集續編》在 錢康侯 六十三歲那一年刻成,由各大書莊發兌,連史紙,每部四冊,實洋十元。”亦省作“ 連史 ”。 魯迅 《書信集·緻鄭振铎》:“所謂羅甸紙者,乃類乎連史之物。” 胡祥翰 《上海小志·文化》:“印造各書均用上等連史,蠅頭端楷,精雅絕倫。”參閱 元 費著 《箋紙譜》、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造皮紙》。
連史紙是中國傳統手工紙的珍品之一,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連史紙最初名為“連四紙”或“綿連四紙”,因發音演變訛稱為“連史紙”。其曆史可追溯至元代,明清時期成為重要文化載體,被譽為“壽紙千年”“紙中絲綢”。據傳,明代福建連史氏改良造紙技術,以嫩竹為原料造出高品質紙張,故得名。
主要産于江西、福建兩省,尤以福建連城縣和光澤縣為代表。原料選用剛抽枝的嫩竹,經特殊處理制成竹絲,工藝複雜,需72道工序。
傳統工藝因成本高、耗時長瀕臨失傳,目前僅少數匠人掌握全套技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對象。
詞義:
《連史紙》是一個成語,形容曆史上的事情或人物連續不斷地出現,并且有着深遠的影響。
部首和筆畫:
《連史紙》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纟”和“巾”。總共有13個筆畫。
來源:
《連史紙》一詞出自中國古代的曆史書籍《漢書》,古代文字中的“紙”意指史書或記錄曆史的文獻。
繁體:
《連史紙》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連史紙》的方式可能會略有不同,但基本的部首及結構仍然相同。
例句:
他的貢獻在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連史紙》。
組詞:
記錄、編年、紀實
近義詞:
紀實、記錄、編年
反義詞:
斷絕、截斷、中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