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号施令的意思、发号施令的详细解释
发号施令的解释
发命令,下指示。《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淮南子·道应训》:“发号施令,师未合而敌遁,此将军之威也。” 唐 李白 《明堂赋》:“发号施令,采时顺方。”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 洪武 元年,上即皇帝位,发号施令,雷动云合。”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我有什么权利,向连长和同志们发号施令?” 巴金 《怀念烈文》:“ 鲁迅 先生从来不发号施令,也不向谁训话,可是我们都尊重他的意见。”
词语分解
- 发号的解释 发出号令。《淮南子·览冥训》:“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后汉书·耿弇传》:“以义征伐,发号响应,天下可传檄而定。” 宋 梅尧臣 《吴冲卿鼓契》:“不知逄逄六街鼓,自此发号
- 施令的解释 施行政令;施行教令。《鬻子·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发教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经战伐地,宽免租簿,施令酬功,急疾如火。”
网络扩展解释
“发号施令”是一个汉语成语,读作fā hào shī lìng,意思是“发布命令,下达指示”,通常指以权威姿态指挥他人行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字面拆分:
- 发号:发布号令(“发”指发出,“号”指号令或指令)。
- 施令:施行命令(“施”指实施,“令”指具体指令)。
- 合起来表示“通过权威下达指令让他人执行”。
-
深层含义:
- 强调以权力或地位为基础,单方面指挥他人,常用于描述领导者、统治者或上级的行为。
- 隐含“不亲自动手,仅指挥他人”的意味,有时带有贬义,暗指脱离实际或专断。
用法与语境
- 典型场景:
- 古代君主或将领指挥军队(如“将军在帐中发号施令”)。
- 现代管理中批评领导只指挥不参与(如“他只会发号施令,从不体谅员工”)。
- 感情色彩:
- 中性或贬义,具体取决于语境。若描述合理指挥(如紧急救援),可为中性;若指专断行为,则为贬义。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尚书·冏命》:“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意为“发布政令,没有不善的”),原指君主治理国家。
- 《淮南子·本经训》也有记载:“发号施令,天下莫不从风”,强调权威性。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调兵遣将、颐指气使、指手画脚(后两者贬义更重)。
- 反义词:
身体力行、亲力亲为、事必躬亲。
使用注意
- 需结合语境判断褒贬,避免误用。例如:
- 贬义:“管理层只会发号施令,不考虑实际情况。”
- 中性:“指挥官冷静发号施令,带领团队脱险。”
如果需要进一步辨析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以提供例句,我会为您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二
《发号施令》是一个常用的词语,它的意思是通过发出号令或命令来控制或指导他人的行动。现在,让我简要介绍一下这个词语的相关信息。
部首和笔画:
部首:发(髟)
笔画:发(5画)+号(5画)+施(9画)+令(4画)
来源:
《发号施令》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代典籍《左传》中,用来形容君主或权力者发出命令来指挥臣民的行为。后来,这个词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君王的命令,而成为一种常用的口语和文学表达。
繁体:
《发号施令》的繁体字为「發號施令」。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发号施令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发、号、施、令这四个字的基本形态和意义并没有改变。
例句:
1. 领导发号施令,组织工作有条不紊。
2. 教练通过发号施令,指导队员们完成训练动作。
组词:
发动、号令、施行、令人、发令、施展
近义词:
命令、指令、号令
反义词:
服从、听从、随从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八路军军歌爆竹筒子冰花糖濒于毕手谄闇汊子锄头此恨绵绵蹙鼻刀子靶大专生电子游戏短咏泛泛之谈非鄙赴汤蹈火富有鬼灵精桂林杏苑国家黑人后镇花姑怀葛荒亲鉴湖侠尖牙醮章借交报仇敬异金徽矜恤刻镂库局烂柯山落架牢赏冷锉廉俸邻壁嫠纬马纲潜逃栖迟全书日官日中为市神经系统手拜双庙四大皆空死囚牢天眚体制改革象魏弦桐孝弟力田谐赏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