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木的意思、拱木的詳細解釋
拱木的解釋
(1).徑圍大如兩臂合圍的樹。泛指大樹。《國語·晉語八》:“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韋昭 注:“拱木,大木也。”
(2).《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後因稱墓旁之木為拱木。亦婉指已死。 南朝 梁 江淹 《恨賦》:“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 唐 白居易 《六十六》詩:“交遊成拱木,婢僕見曾孫。” 宋 蘇轼 《祭堂兄子正文》:“兩塋相望,拱木參差。”
詞語分解
- 拱的解釋 拱 ǒ 兩手抱拳上舉,以表敬意:拱手。拱揖。 兩手合圍:拱抱。拱木。拱璧。 環繞:拱衛。拱護。拱北(衆星環衛北極星)。 聳起,隆起,彎曲成弧形:拱肩縮背。拱頂。拱門。拱橋。 向上或向前推,頂動:拱芽。
- 木的解釋 木 ù 樹類植物的通稱:樹木。喬木。灌木。木石(樹木和石頭,喻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東西)。緣木求魚。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棺材:棺木。 質樸:木讷(樸實遲鈍)。 呆笨:木雞。
專業解析
"拱木"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含義,既指具體的樹木形态,也承載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義:
-
字面含義:彎曲、合抱的大樹
- 解釋: 指樹幹彎曲或樹枝向中心合攏生長的大樹。這裡的“拱”取其“彎曲成弧形”或“環繞”之意。
- 示例: 形容古樹枝幹虬曲、枝葉茂盛的狀态。例如:“陵園内古木參天,多有拱木。” (來源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
文化象征含義:墳墓、死亡的婉辭
- 解釋: 這是“拱木”更常用且更具文化内涵的含義。它源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蹇叔哭師的故事。秦穆公不聽蹇叔勸阻,執意出兵襲鄭,蹇叔哭送其子時預言秦軍必敗于崤山,并說:“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你懂什麼?如果你隻活到中等壽命,你墳上的樹都已經長得合抱粗了!)意指對方早該死了。後來,“拱木”或“墓木已拱”便成為對死亡或墳墓的委婉說法,感歎人已死去很久。
- 出處與典故: 明确源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的“爾墓之木拱矣”。 (來源參考:《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用法: 常見于悼念、懷古或感歎世事變遷的詩文、悼詞中,帶有莊重、哀婉的色彩。例如:“昔日的故友,如今已成拱木,令人唏噓。” 或成語“墓木已拱”。
“拱木”一詞,既有描繪樹木自然形态的具體義項(彎曲、合抱的大樹),更承載着源自《左傳》的典故,成為象征死亡、墳墓或時光流逝的經典文化意象(婉指墳墓或人死已久)。其文化象征意義在文學和語言中使用更為廣泛和深刻。
網絡擴展解釋
“拱木”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一、本義:徑圍較大的樹木
指需要兩臂合抱的大樹,泛指粗壯高大的樹木。這一含義源自《國語·晉語八》中的記載:“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韋昭注:“拱木,大木也”。
二、引申義:墓旁之木或婉指死亡
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後以“拱木”代指墓旁生長的樹木,并引申為對逝者的委婉表達。例如:
- 南朝江淹《恨賦》:“試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斂魂”;
- 唐代白居易《六十六》詩:“交遊成拱木,婢僕見曾孫”。
補充說明
- 字義分解:
- 拱:原指雙手合抱的動作,引申為環繞、彎曲成弧形(如“拱衛”“拱橋”)。
- 木:指樹木或木材。
- 文學化表達:
在古詩詞中,“拱木”常與生死、時間流逝等主題關聯,如唐代詩人通過“交遊成拱木”暗喻故友離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國語》《左傳》等典籍或相關詩詞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白杆兵朝宗沖水丹局登格的役定購餓馑二傳噩異風篁嶺憤懑不平奮權管風琴虢國夫人纮目槐階棘路驩宴彙聚藠頭羁孤旌旗急拍繁絃絶麟濬導曠度老調冒繃谟明内幹泥腳杆拗句格盤計蟠瘿鵬鶱乾女兒遷情齊奮绮幕情見勢屈七十二行虬卷纕冠閏運省城食國仕女疏緩送斷探條陶性痛定思痛團龍橐臯托情腕法甕聲窩囤五尺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