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的一種遊戲。把一塊鞋子狀的木片側放地上,在三四十步處用另一塊木片去投擲它,擊中的就算得勝。 漢 王充 《論衡·刺孟》:“夫毀瓦畫墁,猶比童子擊壤于塗,何以異哉!”參閱《太平禦覽》卷七五五引 三國 魏 邯鄲淳 《藝經》。
(2).《藝文類聚》卷十一引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 帝堯 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五十老人擊壤於道。”後因以“擊壤”為頌太平盛世的典故。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即是 羲唐 化,獲我擊壤情。” 唐 張說 《季春下旬诏宴薛王山池序》:“ 河 清難得,人代幾何?擊壤之懽,良有以也。” 宋 範成大 《插秧》詩:“誰知細細青青草,中有豐年擊壤聲。” 清 方貞觀 《出宗陽》詩:“生逢擊壤世,不得守耕桑。”參見“ 擊壤歌 ”。
“擊壤”是中國古代的一項投擲類遊戲,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内涵,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器具與玩法
遊戲使用形似鞋子的木片(“壤”),長1尺4寸,寬3寸。參與者将一塊木片側放于地面,在距離三四十步(約30-40米)處用另一塊木片投擲,擊中目标即為勝利。
起源與演變
擊壤最早可追溯至帝堯時期(約四千年前),最初可能與狩獵訓練相關。古人通過投擲木棒練習精準度,後隨弓箭等工具普及,逐漸演變為娛樂活動。
太平盛世的标志
晉代《帝王世紀》記載,堯帝時期百姓安居樂業,常有老人擊壤于道,後“擊壤”成為歌頌太平盛世的典故。
《擊壤歌》的文學影響
歌謠“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反映了自給自足的理想生活,表達對自然生活的滿足,以及對帝王權力的淡然态度。
明代《帝京景物略》記載,擊壤在民間仍有流傳,并演變為“打祓”等變體遊戲,成為二月二“龍擡頭”節俗的一部分。
“擊壤”既是古代投擲遊戲的代表,也是中華文化中盛世圖景與樸素生活觀的象征。
擊壤(jī lǒng)是一個具有濃厚農耕文化的詞彙,它指的是農民在田地上用犁或其他農具進行翻耕、犁地。
擊(ji1):拆分部首是扌(手),總共5畫。
壤(rǎng):拆分部首是土,總共16畫。
《擊壤》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尚書是中國古代的重要經典之一,是周朝時期的曆史文獻,記載了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内容。在其中有關于農耕的記載,其中就提到了“擊壤”的活動。
繁體字為“擊壤”。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擊壤”的寫法會略有不同。例如在篆書中,“擊”字會變為“擊”,“壤”字則沒有太多變化,仍然為“壤”。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逐漸演變,形成了現代的寫法。
農民們在春天裡忙着擊壤、撒種。
植壤(zhí rǎng):指将植物栽種在土壤中。
壤土(rǎng tǔ):指肥沃的土壤。
擊鎬(jī gǎo):指農民在田地裡用鎬頭翻土。
犁地(lí dì):指農民使用犁進行翻耕。
耕種(gēng zhòng):指農民耕地種植農作物。
擊糧(jī liáng):指農民在收獲季節将莊稼割取下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