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疈辜祭祀之事。《周禮·春官·鬯人》:“凡疈事用散。” 賈公彥 疏:“雲疈事者,即《大宗伯》雲疈辜祭四方百物者也。”
“疈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拼音與基本解釋
拼音為pì shì,指疈辜祭祀之事。疈辜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的一種,屬于分解牲體以祭四方百物的活動。
二、引證解釋
《周禮·春官·鬯人》記載:“凡疈事用散。” 賈公彥對此注解:“疈事即《大宗伯》所雲‘疈辜祭四方百物’。” 說明該詞與祭祀儀式的具體操作相關。
三、相關擴展
四、注意事項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曆史文獻研究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周禮》等禮制類典籍。
《疈事》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指棘手或麻煩的事情,又可指具有危險或病痛性質的事件或情況。
《疈事》由“白”和“事”兩個部首組成。其中,“白”表示疾病,“事”表示事件或事情。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其中“白”字部分占據6畫,“事”字部分占據6畫。
《疈事》一詞的來源具有古代文化淵源。其中,“白”字在古漢語中指的是白病,即疾病。而“事”字則代表事件或事情。這兩個字的合并,形成了表示棘手問題或危險情況的詞語《疈事》。
《疈事》的繁體字為「癟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以《疈事》為例的一個字是由朝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細微的差異。然而,幾乎所有的寫法都遵循了現代漢字的基本結構和形狀,即将“白”字和“事”字合并在一起。
1. 這個問題真是一個疈事,我們需要謹慎處理。
2. 我不希望再面對這種疈事,讓我們盡量避免它。
麻煩、糾纏、困難、棘手
棘手、麻煩、困擾、問題
簡單、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