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罰觥的意思、罰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罰觥的解釋

猶罰爵。 宋 梅堯臣 《飲韓仲文家》詩:“醉舌強且遲,罰觥奚屢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罰觥"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罰"與"觥"組合而成,特指古代禮儀場合用于懲戒飲酒者的禮器。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禮記》記載,其内涵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字源釋義 "罰"字從網從言,甲骨文象形為以刀斷絲,引申為懲戒之意(《說文解字》卷七)。"觥"字從角從光,《爾雅·釋器》注"觥,角爵也",原指犀牛角制作的酒器,後演變為青銅禮器(《周禮·考工記》鄭玄注)。

二、禮制功能 在周代燕射禮中,罰觥用于規範飲酒儀節。《儀禮·鄉飲酒禮》載:"司正升受觯,適阼階上北面,坐奠觯,退共,少立,坐取觯,不祭,遂飲,卒觯,興,坐奠觯,遂拜,執觯興,盥洗,北面坐奠觯于其所,退立于觯南。"此處的觯即為罰觥前身,具有監督禮儀執行的功能。

三、器物形制 《禮記·内則》鄭玄注明确:"觥,罰爵也,以兕角為之。"考古發現印證,商周時期罰觥多呈牛角狀,紋飾包含饕餮、雲雷等禮制符號,容積約合今300-500毫升,大于常規酒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青銅器通論》)。

四、文學意象 《詩經·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的記載,佐證了罰觥在先秦文學中的象征意義。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疏解:"觥大七升,以兕角為之,罰有過之爵。"說明其作為懲戒工具的文化屬性。

五、禮法融合 《周禮·天官·酒正》記載:"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結合《唐律疏議·雜律》對宴飲失儀的處罰條例,可見罰觥作為禮法合流的具體物證,承載着古代"寓刑于禮"的治理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罰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宴會或酒席中的懲罰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罰觥”指以酒杯罰酒的行為。在古代宴會上,若有人違反禮節或遊戲規則,主持人會要求其飲酒作為懲罰。這一習俗兼具警示和娛樂功能,常見于文人雅集或社交場合。

2. 詞源與結構

3. 文學例證
宋代梅堯臣在《飲韓仲文家》詩中寫道:“醉舌強且遲,罰觥奚屢酌”,生動描繪了因醉酒失态被多次罰酒的情景。這一用例表明“罰觥”不僅是懲罰手段,也常用于詩詞創作中以烘托氛圍。

4. 文化背景
古代酒宴常通過行酒令、賦詩等活動助興,“罰觥”規則既維持秩序,又增加趣味性。被罰者需即興作詩或飲酒,體現了雅俗共賞的社交傳統。

總結
“罰觥”是融合禮儀與娛樂的古代習俗,其核心是通過罰酒實現懲戒與互動。該詞多見于宋代詩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傳統文化時仍有參考價值。

别人正在浏覽...

白石芝伴奏北侖港邊師表異避殿損膳别抱琵琶瘥瘼陳波兒傳承貸方店家疊歲低啞煅粉乏困鳳凰車锢蔽谷坊國靈衡命和雍化光圜圍恢詭谲怪賈盜教導員鲛盤狡兔三穴家庭教育揭發鲫溜警黠拒諱口角枯屍靈計魯殿露褐麥畿謾都歌面腆尼泊爾偏短骈組跄揚牽課丘壤卻金暮夜齲痛認死扣兒軟件包三食剩下索是滕薛争長貼司透骨草婉諧無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