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跄揚的意思、跄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跄揚的解釋

舞動貌。 宋 蘇轼 《紫宸殿正旦教坊詞·小兒緻語》:“臣等沐浴太平,詠歌新歲。鼓舞《鹹》《韶》之韻,蹌揚鳥獸之間。未敢自專,伏候進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跄揚”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釋

跄揚(拼音:qiàng yáng,注音:ㄑㄧㄤˋ ㄧㄤˊ)意為“舞動貌”,形容舞動、擺動的姿态。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文獻出處

宋代蘇轼在《紫宸殿正旦教坊詞·小兒緻語》中曾使用此詞:

“臣等沐浴太平,詠歌新歲。鼓舞《鹹》《韶》之韻,蹌揚鳥獸之間。未敢自專,伏候進止。”
此處“跄揚”描述的是舞動時如鳥獸般靈動的姿态,帶有韻律感。


字義分解

  1. 跄(qiàng):
    • 本義為“走路不穩”,如“踉跄”。
    • 另一讀音為“qiāng”,指行走合乎禮節,如“跄跄”。
  2. 揚(yáng):
    • 意為“高舉、飄動”,如“揚帆”“飄揚”;
    • 引申為“傳播、稱贊”,如“宣揚”“頌揚”。

相關用法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蘇轼相關作品或宋代教坊詞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跄揚

跄揚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為“足”和“揚”,拼音為qiàng。總共包含了12個筆畫。

來源

《跄揚》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的意思是形容人或動物蹒跚、踉跄地行走,後來逐漸演變為形容行動或格局傲慢自大、得意揚揚的樣子。

繁體

在繁體字中,“跄揚”被寫作「蹣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康熙字典》收錄的《跄》字寫作“趫”和“䯽”,《說文解字》中寫作“䞞”。而“揚”的古時候寫法為“仰”。

例句

他勇敢而又跄揚地走上了舞台。

組詞

跄足、揚眉吐氣、揚名、翻身揚眉、揚長而去

近義詞

自豪、驕傲、得意、昂揚

反義詞

謙卑、自卑、低調、憂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