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習以為常,不要經常反複地做。《詩·鄭風·大叔于田》:“将叔無狃,戒其傷女。” 朱熹 集注:“狃,習也。國人戒之曰:‘請叔無習此事,恐其或傷女也。’”
“無狃”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無狃”意為不要習以為常或不要反複做某事。其中,“無”表示禁止或勸誡(相當于“不要”),“狃”指因習慣而懈怠或重複某種行為()。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将叔無狃,戒其傷女。”此句是勸告主人公叔段不要習慣于危險行為(如狩獵),以免受傷。朱熹在《詩集傳》中注釋:“狃,習也”,進一步強調“習以為常”的負面含義()。
語境與用法
“無狃”多用于古漢語的勸誡場景,強調對重複性行為的警惕。例如,在危險或不當行為可能形成習慣時,用此詞提醒對方避免因熟悉而疏忽。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雖罕見使用,但其核心思想可與心理學中的“習慣化效應”關聯,即長期重複某行為可能導緻風險意識降低,需主動保持警覺()。
總結來說,“無狃”通過否定詞“無”與行為詞“狃”結合,生動傳達了“警惕習慣成自然”的警示意義,體現了古代語言對行為心理的深刻洞察。
無狃是一個漢字詞語,其中無是意為沒有的意思,狃是指狃狃負責的意思。無狃意思即是指沒有擔當或責任感。
無狃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犭,它屬于犬部。無狃共有7個筆畫。
無狃一詞源于古代漢語,“無”表示沒有,而“狃”原指小狐狸,後來引申為指沒有責任心的人。
無狃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無狃」。
在古代漢字中,無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雖然沒有詳細的資料可供參考,但可以推測其古代寫法在結構和形狀上可能存在差異。
1. 他本應該承擔責任,但無狃地逃避了。
2. 這個人沒有一點責任感,完全是個無狃之徒。
無狃沒有其他特定的組詞形式,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完整的詞語。
1. 不負責任 2. 漠不關心
1. 有擔當 2. 負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