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楊震 為 東萊 太守,途經 昌邑 ,縣令 王密 求見。至晚,以十金奉 楊 曰:“暮夜無知者。” 楊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遂拒而不受。見《後漢書·楊震傳》。後因以“卻金暮夜”言為官清廉。 明 歸有光 《送郡别駕王侯考績序》:“ 侯 為人清廉不擾,真有卻金暮夜,飲 貪泉 而不易之操。”
“卻金暮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uè jīn mù yè,意為“為官清廉”,常用來贊揚官員在利益誘惑面前堅守廉潔的品格。
出處與故事背景
該成語源自東漢名臣楊震的事迹。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任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縣令王密深夜攜十斤黃金求見,并稱“暮夜無人知曉”。楊震嚴詞拒絕,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最終未收分文。
深層含義
故事強調清廉的核心在于“慎獨”——即使無人監督,也能恪守道德準則。楊震的“四知”名言成為後世廉潔自律的典範。
通過這一典故,成語不僅傳遞了曆史人物的高尚品格,也為後世樹立了道德标杆。
《卻金暮夜》是指“太陽落下來,黃昏時分的夜晚”。太陽落山後,金光漸漸消失,天空漸漸暗下來的時候,稱為“卻金”,指的是太陽的黃金色漸漸消失。而“暮夜”則指的是傍晚時分的夜晚。
《卻金暮夜》的拆分部首是:“卩”、“金”、“日”、“夕”和“夕”,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2、8、4、3和3。
《卻金暮夜》是由《《說文解字》演變而來的詞語,被認為是較古老的漢字詞語之一。
《卻金暮夜》的繁體字為“卻金暮夜”。
在古時候,字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沒有詳細資料提供相關信息,我們無法确切了解古代《卻金暮夜》的漢字寫法。
1. 世界漸漸靜谧,卻金暮夜即将來臨。
2. 家中燭火搖搖欲滅,卻金暮夜給人帶來了甯靜的氛圍。
卻金、金暮、暮夜
傍晚、黃昏
拂曉、清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