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化光大。《易·坤》:“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 孔穎達 疏:“言含養萬物而德化光大也。”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治博化光,民阜財盛,班白行謡,清綺高詠。”
“化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解析:
“化光”指“德化光大”,即通過德行教化使影響力廣泛傳播。該詞強調道德或政治力量對社會産生的廣泛積極影響。
《易經》起源
出自《周易·坤卦》:“坤至柔而動也剛……含萬物而化光”,孔穎達注疏解釋為“含養萬物而德化光大”,體現自然之道與德行相融的哲學思想。
文學典籍應用
南朝鮑照《河清頌》中“治博化光,民阜財盛”,将“化光”用于歌頌政治清明的社會景象。
古代語境
“陛下威烈震懾八方,聲望德化光照六合”(例句),形容帝王以德治國的影響力。
現代延伸
在技術領域可表示“量化光照變化”,如“用有限維向量量化光照”(技術例句),屬于現代引申義。
“化光”原為古典文獻中的道德概念,現代亦可擴展至具體技術場景。需注意語境差異:傳統用法側重抽象教化,現代技術場景則指向具體量化操作。
如需進一步了解發音、近義詞等細節,可參考(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的詳細解析。
《化光》這個詞在漢語中表示将光線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或物質的行為或過程。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光線經過某種變化或轉化後展現出不同的形态或性質。
《化光》這個詞的部首是“宀”(mián),總共有16個筆畫。
《化光》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其中,“化”表示轉化或變形,“光”表示光線。結合在一起,表示将光線進行轉化或變形的過程。
《化光》這個詞的繁體字是「化光」。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化光》可以寫作「化光」。
1. 在科學實驗中,研究人員成功地将陽光化光為電能。
2. 這種特殊的材料可以将紫外線化光為可見光。
1. 光線
2. 光譜
3. 光電效應
4. 光學
5. 光源
1. 轉光
2. 變光
3. 光轉化
4. 光變形
5. 光轉能
1. 聚光:将光線聚集到一點。
2. 衰光:光線逐漸減弱或消失。
3. 吸光:光線被物體吸收而不反射或透射。
4. 阻光:阻止光線通過。
5. 反光:光線以同樣的角度從物體表面彈射回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