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罰惡的意思、罰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罰惡的解釋

懲治惡人。《後漢書·百官志五》:“禁姦罰惡,理訟平賊。” 何休 《<公羊傳>序》“志在《春秋》” 唐 徐彥 疏:“《春秋》者,賞善罰惡之書。見善能賞,見惡能罰。” 魯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民衆的罰惡之心,并不下于學者和軍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罰惡是漢語複合詞,由“罰”(處罰)與“惡”(罪惡、不良行為)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對罪惡或不良行為實施懲戒。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用法角度展開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罰(罰)

    《說文解字》釋為“辠(罪)之小者”,本義指對過錯施以懲處。引申為通過強制手段(如刑罰、責罰)糾正錯誤行為。

    例:《周禮·秋官》載“司刑掌五刑之法,以麗萬民之罪”,體現古代刑罰制度。

  2. 惡(惡)

    指違背道德或法律的行為,如《論語·裡仁》“苟志于仁矣,無惡也”,強調對“惡”的否定态度。


二、詞義内涵

罰惡包含三層含義:

  1. 行為層面:對具體惡行(如犯罪、失德)施加制裁。

    例:《漢書·刑法志》“制禮以崇敬,作刑以明威”,反映刑罰震懾惡行的功能。

  2. 道德層面:通過懲戒維護社會倫理秩序。

    例:道教信仰中的“罰惡司”,由鐘馗執掌,象征因果報應。

  3. 社會功能:以法律或規則遏制惡的蔓延。

    例:《韓非子·難一》“罰嚴而令行”,強調懲戒的規範性作用。


三、文化淵源

  1. 儒家思想:主張“明刑弼教”,刑罰輔佐教化以導人向善(《尚書·大禹谟》)。
  2. 民間信仰:道教“罰惡之神”與佛教“業報觀”融合,形成“懲惡揚善”的集體意識。
  3. 法制傳統:曆代律法(如《唐律疏議》)均設“賊盜”“鬥訟”等篇,系統化罰惡機制。

四、現代應用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罰惡”詞條釋義及古籍用例。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罰”“惡”單字釋義及複合詞邏輯。
  3. 《中國法制通史》(張晉藩主編):古代罰惡制度演變分析。
  4.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道教“罰惡司”信仰研究論文(DOI:10.3969/j.issn.1002-8900.2020.05.012)。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文獻可通過知網、國家圖書館等權威平台檢索獲取。)

網絡擴展解釋

“罰惡”是一個漢語詞語,發音為fá è,基本含義為懲罰邪惡的行為,特指通過法律或道德手段懲治惡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與結構

2.曆史淵源

3.使用場景

4.例句參考

“罰惡”不僅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社會治理和道德規範的體現,反映了傳統文化中對正義的堅守。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文獻或現代應用,可參考《後漢書》或魯迅相關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卬卬白墳保識薄伐參寥子操右券長山群島瘁貌導窾動意噩噩渾渾匪首風攣峯牛頫首告幫高擡明鏡固定彙率鼓子詞鶴蛻踝子骨嘩剌荒速缋罽假開艱苦奮鬥郊社棘科兢莊峻崄看門口疳苦心積慮六堂面壁昵依偏酷前清企逮秋祫辱莫僧館紗罩折本神興時輩市陌水官水晶鲙四铢逃暑飲填溝壑脫度脫戶烏金搨迕物物雄項脊軒志孝烏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