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軒昂貌。《詩·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鄭玄 箋:“志氣則卬卬然高朗。”《北齊書·孫搴杜弼傳贊》:“卬卬 輔玄 ,思極談天,道亡時晦,身沒名全。”
(2).高貌。《荀子·賦》:“卬卬兮天下之鹹蹇也。” 楊倞 注:“卬卬,高貌。”《文選·枚乘<七發>》:“顒顒卬卬,椐椐彊彊。” 李善 注:“顒顒卬卬,波高貌也。” 明 何景明 《述歸賦》:“欝 文昌 之中興兮,聳圜闕之卬卬。”
“卬卬”是古漢語中的疊字詞,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氣宇軒昂、儀表堂堂
這是其最常見的含義,多用于形容人的儀态或氣勢。例如《詩經·大雅·卷阿》中的“颙颙卬卬”,《毛傳》注:“卬卬,盛貌”,形容人莊重威嚴、氣度不凡()。此義與“仰”通假相關,暗含昂揚向上之态。
通“昂昂”,表高昂、昂揚
在部分文獻中,“卬卬”與“昂昂”互通,表示情緒或氣勢的高漲。如《荀子·儒效》中“卬卬兮天下之鹹蹇也”,即用此義,指志向高昂。
辨析:需注意“卬卬”與“俛卬”(俯仰)的區别,後者指低頭與擡頭(如“俛仰周遊”),但兩者字形、意義均不同,不可混淆。
卬卬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或物體昂起、仰望的姿态。該詞拆分部首是“卩”和“丁”,其中“卩”表示封套,而“丁”表示直立的木頭。該詞的筆畫數為五畫。
卬卬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莊子·養生主》兩篇中。在這兩篇文章中,卬卬被用來描述一個人心境的甯靜與開闊,表現出向上仰視、心神專注的姿态。後來,卬卬逐漸演變為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
卬卬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類似,隻是一些筆畫的書寫順序和形狀略有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卬卬也不例外。在古代文獻中,可以見到一些與現代寫法不同的形式,如“卂”和“厹”等。然而,在現代漢字書寫中,我們一般使用現代标準的簡體字形。
以下是一些關于卬卬的例句:
1. 他目光卬卬,神采奕奕,顯得非常自信。
2. 站在山頂,透過望遠鏡卬卬遠方的美景。
和卬卬意思類似的詞語包括仰視、擡頭等。這些詞語在表達一種向上、向遠的意境時可以替換使用。
至于卬卬的反義詞,可以考慮使用低垂、低頭等,它們表示下垂、向下的姿态。
以上是關于卬卬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它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