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為烏鴉幼雛長大後,能銜食哺養其母,故稱“孝烏”。 宋 吳淑 《事類賦·鳥獸》:“伊莫黑之孝烏,實至陽之純精。” 明 唐順之 《朝谒長陵》詩:“寝園馴象守,松柏孝烏翔。”
“孝烏”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和自然觀察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解釋
古人觀察到烏鴉幼鳥長大後,會銜食反哺母鳥,因此将這種行為稱為“孝烏”。烏鴉的“反哺”習性被視為動物界的孝道典範,故又稱“慈烏”。
象征意義
在成語中,“孝烏”被引申為子女對父母盡孝的模範行為,強調“孝”如烏鴉般純粹而自然。
孝道象征
烏鴉因反哺特性成為儒家文化中“孝”的具象化符號。例如,明代唐順之的詩句“松柏孝烏翔”,即以孝烏比喻孝行與家族傳承。
生物學特征
根據現代分類,孝烏是烏鴉的一種,體型較小(約37厘米),嘴部呈白色,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其群居習性與人類家庭觀念形成呼應。
古代文獻常以孝烏表達倫理觀念,如宋代吳淑《事類賦》提到“伊莫黑之孝烏,實至陽之純精”,将孝烏與“至陽”“純精”等哲學概念關聯,強化其道德象征。
孝烏既是自然現象的描述,也是文化符號的載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孝”的推崇和自然倫理的觀察。
《孝烏》是一個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孝是指對父母或長輩表達敬意、關心和孝順的美德,烏是指一種鳥類,古時候人們用烏鴉來象征孝順。
《孝烏》的第一個漢字孝,是由“⺍”部首和6畫組成;第二個漢字烏,是由“⺝”部首和6畫組成。
《孝烏》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鹿鳴之什·大車》篇中:“無念爾祖,聿修厥德。孝孫之情,慈父是格。”這裡表明了孝烏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孝和烏的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孝的寫法稍有不同,用的是“⺍”代替現代的“⺙”,筆畫數依然是6畫。烏的寫法大緻一樣,隻是“⺝”的部分略微有所變化。
1. 他非常孝烏,經常照顧年邁的父母。
2. 每年冬天,烏鴉撲滿樹枝,似乎在表達對孝順的敬意。
孝烏沒有組詞,因為它是一個固定詞組。
孝烏的近義詞包括:敬孝、孝順等。
孝烏的反義詞為不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