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罚恶的意思、罚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罚恶的解释

惩治恶人。《后汉书·百官志五》:“禁姦罚恶,理讼平贼。” 何休 《<公羊传>序》“志在《春秋》” 唐 徐彦 疏:“《春秋》者,赏善罚恶之书。见善能赏,见恶能罚。” 鲁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民众的罚恶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罚恶是汉语复合词,由“罚”(处罚)与“恶”(罪恶、不良行为)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对罪恶或不良行为实施惩戒。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用法角度展开分析:


一、字义解析

  1. 罚(罰)

    《说文解字》释为“辠(罪)之小者”,本义指对过错施以惩处。引申为通过强制手段(如刑罚、责罚)纠正错误行为。

    例:《周礼·秋官》载“司刑掌五刑之法,以丽万民之罪”,体现古代刑罚制度。

  2. 恶(惡)

    指违背道德或法律的行为,如《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强调对“恶”的否定态度。


二、词义内涵

罚恶包含三层含义:

  1. 行为层面:对具体恶行(如犯罪、失德)施加制裁。

    例:《汉书·刑法志》“制礼以崇敬,作刑以明威”,反映刑罚震慑恶行的功能。

  2. 道德层面:通过惩戒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例:道教信仰中的“罚恶司”,由钟馗执掌,象征因果报应。

  3. 社会功能:以法律或规则遏制恶的蔓延。

    例:《韩非子·难一》“罚严而令行”,强调惩戒的规范性作用。


三、文化渊源

  1. 儒家思想:主张“明刑弼教”,刑罚辅佐教化以导人向善(《尚书·大禹谟》)。
  2. 民间信仰:道教“罚恶之神”与佛教“业报观”融合,形成“惩恶扬善”的集体意识。
  3. 法制传统:历代律法(如《唐律疏议》)均设“贼盗”“斗讼”等篇,系统化罚恶机制。

四、现代应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罚恶”词条释义及古籍用例。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罚”“恶”单字释义及复合词逻辑。
  3. 《中国法制通史》(张晋藩主编):古代罚恶制度演变分析。
  4.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道教“罚恶司”信仰研究论文(DOI:10.3969/j.issn.1002-8900.2020.05.012)。

(注:因平台限制未提供直接链接,文献可通过知网、国家图书馆等权威平台检索获取。)

网络扩展解释

“罚恶”是一个汉语词语,发音为fá è,基本含义为惩罚邪恶的行为,特指通过法律或道德手段惩治恶人。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与结构

2.历史渊源

3.使用场景

4.例句参考

“罚恶”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是一种社会治理和道德规范的体现,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正义的坚守。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或现代应用,可参考《后汉书》或鲁迅相关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白笃耨板刷杯盘褊陿冲殇寸阴若岁搭便车蛋家公洞监对内搞活妒女津風吹馬耳凤台棼缊夫匠高誓鼓佬国歌恒春会意家学渊源讥吊介甲金明池缉熙急转军部溘毙空凉口抹诓诈牢姐牢稳梨雪笼冠纶闱懋典明鉴弭帖轻谩全始全终人葠弱年若使桑林散目山鸡映水死灰复燃颂謡踏袭特进威约武火相亚苋陆萧然袭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