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識的意思、保識的詳細解釋
保識的解釋
謂署名擔保某一将被擢用者的品行。 宋 王谠 《唐語林·豪爽》:“逾旬,以前銜除大理評事,取告身面授。舊制:大理寺官初上,召寺僚或在朝五品以上清資保識。 王氏 本耕田,宗無故舊,復邀 回 言之, 回 問:‘有狀乎?’對曰:‘無。’又曰:‘有紙乎?’曰:‘無。’‘袖中何物?’曰:‘告身。’即取告身署曰: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平章事 李回 識,仍謂曹長曰:‘此亦五品以上清資也。’”
詞語分解
- 保的解釋 保 ǎ 看守住,護着不讓受損害或喪失:保衛。保管。保健。保障。保密。明哲保身。朝不保夕(早晨保不住晚上會發生什麼情況。形容形勢危急)。 維持原狀,使不消失或減弱:保持。保潔。保質。保墒。 負責:保證。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保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應用于曆史文獻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保識”指通過署名擔保某位即将被提拔或任用者的品行,屬于古代選拔官員時的信用擔保制度。例如在唐宋時期,被擢用者需由一定級别的官員或同僚對其品行作書面擔保,方可正式任職。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 制度來源
根據宋代王谠《唐語林·豪爽》記載,唐代大理寺官員初上任時,需由五品以上官員或同僚進行“保識”。
- 操作流程
擔保人需以書面形式(即“狀”)明确被擔保人的品行,若被擔保人後續失職,保識人可能連帶受罰。
三、字形與發音
- 結構:均為左右結構(保:亻+呆;識:讠+隻)。
- 拼音:bǎo shí,注音符號為ㄅㄠˇ ㄕˊ。
四、現代使用情況
“保識”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文獻研究中。其概念類似現代的“擔保人制度”,但更強調品行層面的監督責任。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中的擔保機制,可參考《唐語林》等史料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保識(bǎo shì)這個詞源于漢語,意思是指保險。它的拆分部首是保字旁和心字旁,其中保字旁表示保護、保證的意思,而心字旁表示内心、心态的意思。它的筆畫是9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繁體字中會保留更多古時候的寫法,如“保診”“保神”等。例句:我買了一份保險,以保證家人的安全。
與保識相關的組詞可以有保險合同、保險費用、保單等。在意義上接近的詞有投保、承保等。而與保識含義相反的詞可能是風險、不保險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全力幫助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