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伐兵的意思、伐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伐兵的解釋

謂通過兩軍對戰而取勝。《孫子·謀攻》:“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李筌 注:“臨敵對陳,兵之下也。” 梅堯臣 注:“以戰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伐兵”是漢語中具有軍事戰略色彩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軍事力量進行征讨或威懾。《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用兵征讨”,強調主動發起軍事行動以達成戰略目标。

從構詞角度分析,“伐”本義為“擊刺”,引申為征讨、攻打,《說文解字》注“伐,擊也”;“兵”指兵器、軍隊,二者組合構成動賓結構,特指以武力手段解決沖突的行為。在經典文獻中,《孫子兵法·謀攻篇》提出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戰略序列,将“伐兵”定位為次于謀略、外交的第三級軍事手段,主張“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該詞在曆史語境中存在兩層引申:

  1. 戰術層面:指具體戰役中的排兵布陣,如《左傳》載“伐兵先陣而後戰”
  2. 戰略層面:象征國家軍事威懾力,如《戰國策》所述“強秦伐兵,諸侯震恐”

現代漢語研究中,《古代漢語詞典》特别指出該詞的語用特征:多用于先秦文獻,常與“伐謀”“伐交”形成語義對照,體現古代軍事思想的層次性。

網絡擴展解釋

"伐兵"是源自《孫子兵法》的軍事術語,指通過兩軍正面交戰來擊敗敵人的戰術手段。以下從多角度分析其含義:

  1. 基本釋義
    由"伐"(進攻)和"兵"(軍隊)組成的動賓結構,字面意思是用武力攻擊敵軍。在《孫子·謀攻》中被列為次于"伐謀""伐交"的第三層次戰略,強調通過野戰或正面交鋒取勝。

  2. 戰略定位
    孫子提出軍事策略的優先級序列: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這說明"伐兵"屬于較被動的戰術選擇,需承擔更高傷亡風險。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的常規作戰方式,如:

    • "赤壁之戰中,周瑜伐兵火攻破曹軍"(示例引申)
    • 成語造句:"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伐兵"(《孫子兵法》原文引用)
  4. 現代啟示
    雖然現代戰争形式變化,但其核心理念仍警示決策者:應優先通過謀略和外交解決問題,将直接軍事對抗作為最後手段。

該術語常見于軍事理論讨論和曆史戰例分析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慎戰"的軍事思想。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孫子兵法·謀攻篇》及權威注譯本。

别人正在浏覽...

阿磨班榮北京大學圖書館杯中編派裱畫秉陽不做聲産毻騁續承用崇化沖恬磋磨雕玉抵當邸館定章反饋飯轍感戴哥本哈根閣揆根本觀眉説眼古德漢高祖紅蕖荒寂夥夫架構較論激辭進步拉呱兒連冬列邦淩厲闾伍面嫩描摹民治南為琵琶舊語溥将前導強唇劣嘴求瘼三臣舍次食槽市陌首歲歲景題名鄉會偷長萬應靈丹相甲曉光系風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