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指三公、三卿等。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時,時三月;王有四選,選三臣。”
(2).泛指重臣。 唐 李德裕 《奉和聖制南郊禮畢詩》:“三臣皆就日,萬國望如雲。”
(3). 春秋 魯 之 仲孫 、 叔孫 、 季孫 氏稱“三臣”。
(4).指 衛 之 仲叔圉 、 祝鮀 、 王孫賈 。見 宋 王應麟 《小學绀珠·名臣上·衛三臣》。
(5).指 南宋 末抗 元 殉節的 文天祥 、 張世傑 、 陸秀夫 。 陶鑄 《訪崖門》詩:“縱使三臣能復國,也難五族共圖存。”
“三臣”一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多重含義,綜合各權威來源可歸納為以下解釋:
基本含義
指三位忠誠且有才幹的臣子,常作為成語使用。其典故最早見于《史記·項羽本紀》,特指項羽麾下的範增、項梁和陳平,三人共同輔佐項羽反秦。
曆史具體指代
泛指與象征意義
詞源與演變
該詞由“三”與“臣”組合而成,最初強調數量與忠誠的結合,後逐漸擴展為對重要輔政群體的統稱,甚至成為特定曆史人物的代稱。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典故或人物事迹,可參考《史記》《春秋繁露》等文獻,或查閱、2、3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三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在古代的中國皇帝身邊,才智卓越、相得益彰的三個重要官員。
《三臣》這個詞語由“三”和“臣”兩個字組成。
部首:三的部首是一,臣的部首是臣。
筆畫:三的筆畫數為3,臣的筆畫數為5。
《三臣》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帝制社會。在古代,皇帝統治者中,經常會有三位重要的官員,他們通常是皇帝的親信,相互協助、輔佐皇帝,共同管理國家事務。
在繁體字中,三臣會被寫作「三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的《三臣》的寫法為「參臣」或「參臣」,字形結構與現代寫法基本上一緻。
1. 三臣協力,才能順利治理國家。
2. 皇帝信任的三臣都是有才幹的人。
組詞:三賢、三術、三官、三學、三思
近義詞:三大臣、三位大臣、三賢三惠
反義詞:孤臣、獨臣、單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