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偷長的意思、偷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偷長的解釋

竊賊的頭目。《漢書·張敞傳》:“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願壹切受署。’ 敞 皆以為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偷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字義演變來理解。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拆解與核心含義

  1. “偷”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指“苟且、怠惰”(《說文解字》:偷,苟且也)。

    • 引申為“竊取”(《廣韻》:偷,盜也),後成為主要義項。

    •在“偷長”中取古義“苟且敷衍、得過且過”,強調消極怠惰的态度。

  2. “長”(cháng)的語境義

    • 此處非指長度,而是“長期、持久”(《玉篇》:長,久也)。

    • 結合“偷”,表示“長期保持懈怠狀态”。

“偷長”指長期苟且敷衍、不思進取的生存狀态,常見于描述群體性消極行為。


二、古籍用例與權威釋義

  1. 《史記》中的經典用例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載:

    “民俗偷長,好衣甘食。”

    •釋義:指百姓長期安于現狀,追求衣食享樂而不圖進取(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權威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

    “偷長:謂苟且度日,不求上進。”

    • 《古代漢語詞典》:

    “偷:苟且;長:久長。指長期敷衍怠惰。”


三、語義演變與文化背景

  1. 曆史語境

    該詞多用于批判社會風氣,如《史記》描述戰國後民間因戰亂頻仍形成的消極心态,反映儒家對“勤勉有為”的推崇。

  2.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被“苟安”“怠惰成性”等替代,但研究古籍時仍需準确理解其原義。


參考資料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3.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

網絡擴展解釋

“偷長”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偷長(拼音:tōu cháng)指竊賊的頭目,即盜竊團夥中的首領或核心人物。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

二、出處與背景

  1. 曆史文獻:最早見于《漢書·張敞傳》中的記載,原文為:“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願壹切受署。’”。描述漢代官員張敞通過招安賊首治理盜賊的故事。
  2. 詞源解析:“偷”指竊賊,“長”即首領,合稱表示賊群中的領導者。

三、常見用法

四、相關詞語

近義詞:賊魁、盜首;相關成語:狗偷鼠竊、東偷西摸。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熬磨螯蟹白毛女八禽卑讓波累布兵慘綠年華長平孱蒙宸衷赤欄橋蟲蛆豆稭都魁鬥騎遁迯範像飛蓬乘風隔限關膈觚陛行政訴訟法寒煙橫翠合繻環傑靖深金迷紙醉九叙絶乏窟穴老根人家林末悶騰騰内恕歐美噴霧馮河破貨牽牛織女切莫榷茶十二辰石圅食事屍頭水綠順機縮囊焘育天公絮調調微薄龌齱鄉師仙圃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