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治的意思、民治的詳細解釋
民治的解釋
(1).指治民之道。《禮記·樂記》:“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6*民治行矣。”
(2).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口號之一。 ********* 《黨員須研究革命主義》:“民權,即民治也。從前之天下,在專制時代,則以官僚武人治之。本總理則謂人人皆應有治之之責,亦應負治之之責。” 廖仲恺 《革命黨應有的精神》:“第二次就是辛亥革命,要想推倒 滿清 ,實現民治。結果下來, 滿清 雖是推倒了,但民治仍然不能實現。”參見“ 民有 ”。
詞語分解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的:民間。民歌。民諺。民風。民情。 某族的人:漢民。回民。 從事不同職業的人:農民。漁民。 非軍事的:民品。民航。 同“苠”。 官 筆畫數:; 部首:氏; 筆順編號:
- 治的解釋 治 ì 管理,處理:治理。治家。治喪。治标。治本。治國安邦。自治。統治(a.管理;b.分配)。 整理:治河。治水。 懲辦:治罪。處(?)治。 醫療:治病。治療。醫治。 消滅農作物的病蟲害:治蝗。治蚜蟲。 從事研究:治學。治史。 安定:治世。治安(社會的秩序)。天下大治。 舊稱地方政府所在地:府治。治所。 姓。 亂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民治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民治”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内涵隨着曆史背景和語境的變化而演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傳統含義(古代)
- 治民之道
指古代儒家思想中通過仁義道德治理民衆的理念。如《禮記·樂記》提到:“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強調統治者需以仁愛和正義引導民衆,實現社會秩序。
二、近代含義(民主革命時期)
- 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口號
孫中山将“民治”作為三民主義中“民權主義”的核心,認為“民權即民治”,主張推翻專制,實現人民共同治理國家。他提出“人人皆應有治之之責”,強調民衆參與政治的權利。這一概念源自孫中山對林肯“by the people”的翻譯。
三、現代含義(民主政治)
- 人民參與治理
現代語境下,“民治”指人民通過民主制度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體現為法律源于人民意志、權力機構由人民選舉産生并受監督。例如:
- 法律層面:法律反映人民共同意志,國家權力機關需依法接受人民監督。
- 社會治理:公共事務管理中,民衆處于主動地位,享有話語權和參與感,區别于傳統的“治民”模式。
四、應用與意義
- 政治制度:與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理念一緻,強調民主決策和監督。
- 日常場景:可形容組織管理中成員共同決策的模式,如“民治社區”。
五、相關示例
- 曆史案例:辛亥革命後,中國嘗試從帝制轉向“民治時代”,但初期呈現紛亂景象(參考唐德剛著作)。
“民治”從傳統治理理念發展為現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原則,貫穿了儒家思想、民主革命和當代社會治理的脈絡。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民治》的意思
《民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以民為本,治理國家”。它是由兩個字組成,表達了關于治理國家的一種理念。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民治》的拆分部首是“民”字的部首“氏”和“治”字的部首“水”。它的總筆畫數為12。
來源
《民治》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其中《漢書·平城賈呂傳》記載:“民重而治安。”這句話後來演變為“民治”,成為一個常用詞彙。
繁體
《民治》的繁體形式為「民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民治》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它的基本框架和含義并未發生改變。具體的古時候寫法需要進一步考證。
例句
1. 《民治》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原則之一。
2. 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推進《民治》的理念。
組詞
民主、民權、治理、治國、國治等。
近義詞
民本、民主、善治、良政。
反義詞
暴政、專制、亂治、無政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