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頓所的意思、頓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頓所的解釋

營房;館舍。《梁書·武帝紀下》:“己酉,行幸 白下城 ,履行六軍頓所。”《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八年》:“戊戌,山陵使 韓琦 奏:‘山陵諸頓所調物過多,乞選朝臣一員付之計度。’” 清 鄭燮 《闆橋自叙》:“ 乾隆 十三年,大駕東巡, 燮 為書畫史,治頓所,卧 泰山 絶頂四十餘日,亦足豪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頓所”是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詞彙組合,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角度解析:“頓”指停頓、安置,“所”表示處所或地點,整體可理解為暫時停留或安頓的場所。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中均未單獨收錄,但在古代文獻中存在類似用法,如《漢書·王莽傳》中“頓所過便住”指臨時駐紮地。

從語義發展脈絡看,“頓所”與“驿站”“行營”等曆史詞彙存在關聯性,常用于描述古代行軍或旅途中短暫休整的場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此類複合詞多通過“動詞+名詞”結構形成空間指向性概念。現代使用中,該詞偶見于地方志文獻或方言表述,如福建閩南語區仍保留“頓所”指代臨時寄存點的用法,相關語料可見于《閩南方言大詞典》電子版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頓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詞義解釋

頓所(dùn suǒ)指營房或館舍,主要用于描述軍隊駐紮或臨時居住的場所。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


二、曆史用例與出處

  1. 《梁書·武帝紀下》
    “己酉,行幸白下城,履行六軍頓所。”
    此句描述梁武帝視察軍隊駐紮的營房。

  2. 《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嘉祐八年》
    山陵使韓琦曾奏報:“山陵諸頓所調物過多,乞選朝臣一員付之計度。”
    此處指帝王陵墓修建時,臨時館舍的物資調配問題。

  3. 清代鄭燮《闆橋自叙》
    “治頓所,卧泰山絕頂四十馀日。”
    描述作者在泰山頂管理館舍的經曆。


三、用法特點


四、補充說明

若需更深入的文獻分析,可查閱《梁書》《續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叆叇百一詩逼勸摻槌長材小試城闬乘化侈口蟲子丑險箠敕餈糕賜舍戴頭而來德本財末登幽州台歌掇送方道彰鋒镞分望分析與綜合祴樂感慨萬端趕趟高谟告退公明正大官庑詭略含譽號噭好景不長紅口白舌會少離多護身咒護心欄姜子牙郊祡焦思苦慮琚瑀考引課外雷動風行雷轅亂愦铙钹内丹奇珍異寶全副擾擾镕式疏鑿隨物應機條記痛惱駝價我山武沖消任小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