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苦煩惱。 南朝 梁簡文帝 《金薄像疏》:“拔六根之痛惱,去五燒之焚灼。”《南史·姚察傳》:“初, 察 欲讀一藏經,并已究竟,将終,曾無痛惱,但西向正坐念,雲‘一切空寂’。”《法苑珠林》卷八七:“憂老百病生,坐起愁痛惱。”
“痛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痛苦煩惱”,主要用于形容身心受煎熬的狀态。以下從不同角度解析該詞: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查閱《南史》《法苑珠林》等文獻原文。
痛惱是一個多義詞,既可以指身體或心靈上的疼痛,也可以表示内心的痛苦和焦慮。以下是對痛惱的拆分、來源、繁體字、古時候寫法以及例句的解釋。
痛惱由疒部和罔部組成。疒部是“疒”(huǒ)劃五筆。“罔”(wǎng)劃四筆。
痛惱在漢字中的意思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惱者,苦其心,獨寐多憂。”意為“痛苦困擾,獨自多憂”。後來,“痛惱”逐漸擴展為表示各種形式的痛苦。
繁體字中,“惱”部分保持原樣,而将“痛”改為“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痛惱的寫法稍有不同。痛在古字中是用“疒”和“甬”組成的,惱則是用“心”和“⺔”組成的。
他在學業上的困難給他帶來了很大的痛惱。
她的失戀經曆讓她陷入了深深的痛惱之中。
痛惱可以與其他字組合形成新詞,例如:痛苦、痛心、痛惜等。
痛惱的近義詞有煩惱、憂慮、苦悶等。
痛惱的反義詞有歡樂、愉快、舒暢等。
總而言之,“痛惱”一詞表示内心或身體上的痛苦和困擾,由疒部和罔部構成。它的繁體字形态将“痛”改為“痛”,古代寫法則稍有不同。除了痛惱之外,還可以與其他字組成新詞,有一系列近義詞和反義詞與之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