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德本財末的意思、德本財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德本財末的解釋

謂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緻,故理財為末。語本《禮記·大學》:“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孔穎達 疏:“德能緻財,財由德有,故德為本財為末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李毓昌》:“今歲某赴科場,皇上所命題,即以‘德本財末’為言,某雖不肖,敢欺君納賄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德本財末”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強調道德修養是根本,而財富積累是次要的。這一思想源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其核心内涵可解析如下:

一、字面釋義與思想淵源

“德”指人的品德操守,“本”即根本;“財”指物質財富,“末”即枝節末端。該詞直譯為道德是根本,財富是枝末,主張修身立德優先于物質追求。《大學》明确提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強調治國平天下需以德行為根基。漢代鄭玄注《禮記》時闡釋:“人君以德為貴,財用雖不可阙,然當以德為本”,進一步強化了道德的主導性。

二、儒家倫理的實踐邏輯

  1. 修身為治國根基

    《大學》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是核心環節。個人德行完善方能管理家庭,進而治理國家。若本末倒置重財輕德,将導緻“財聚則民散”的社會危機。

  2. 義利之辨的體現

    孔子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裡仁》),朱熹注解強調“義利之說,乃儒者第一義”。這種價值排序将道德追求置于物質利益之上,形成“見利思義”的行為準則。

三、現代意義與典籍佐證

在當代社會,“德本財末”思想警示物質發展需以道德為約束。如《漢語大詞典》釋義:“謂治國平天下,德為根本,財由德緻,故財為末”;《辭源》亦收錄該詞條,引《大學》原文佐證其源流。這種價值觀至今仍影響着商業倫理(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與廉政文化建設。

典籍原文

《禮記·大學》:“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奪。”

權威參考來源

  1.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2. 《論語集注》(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第7卷
  4.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5. 《中國哲學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德本財末”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禮記·大學》的成語,其核心思想強調道德與財富的主次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背景


三、引申意義

  1. 治國層面:強調為政者需以德行為先,通過仁政凝聚民心,財富積累方能水到渠成。
  2. 個人層面:品德是立身之本,財富應通過正當途徑獲取,而非追求不義之財。

四、現代啟示


五、相關典故

清代官員李毓昌曾以“德本財末”自省,拒受賄賂,體現該思想對士人操守的影響。

這一成語至今仍具有現實意義,倡導以德為先的價值觀,適用于治國、修身等多個層面。

别人正在浏覽...

白行簡刨光八仙過海迸泉采珠成交赤衣摐摐捶擊大義德淺行薄調職鵝梨旋風髻法定繼承繁法髣拂豐有粉裝玉琢俯瞷過手回黃轉緑哕哕護掩徼伺家聲戢定今愁古恨進飯津費進退榮辱九邱钜賢密林謬悮内阋驽拙破磔普洱茶秦朝清本輕諷毬頭棄瑕取用三足能失悔實坯坯疏拙淌遊逃伍天津市添增妥貼洧外物靈誣摭象鞮仙屬消遣小象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