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踈鑿”。開鑿。 唐 皇甫冉 《雜言無錫惠山寺流泉歌》:“任疏鑿兮與汲引,若有意兮山中人。” 唐 胡曾 《詠史詩·故宜城》:“ 武安 南伐勒 秦 兵,踈鑿功将 夏禹 并。” 宋 範成大 《初入巫峽》詩:“偉哉神 禹 跡,疏鑿此山川。” 清 吳偉業 《滇池铙吹》詩:“莫向 昆明 道疏鑿,道人知已劫灰銷。”
“疏鑿”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綜合解釋:
疏鑿(拼音:shū záo)指開鑿、疏通,尤其用于描述通過人工挖掘使水道或地形暢通的行為。例如宋代範成大《初入巫峽》中“疏鑿此山川”,即指大禹治水時開鑿山峽的工程。
在中醫領域,“疏鑿飲子”是一種方劑名稱,取其“疏通”之意,用于治療水腫等症。
近義詞包括開掘、疏通,反義詞如堵塞、壅塞。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強調人工改造自然的過程。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例句或醫學方劑内容,可參考漢典或詩詞古文網。
疏鑿是一個複合詞,由疏和鑿兩個字組成。疏鑿的意思是開采、開鑿、挖掘。這個詞常用來形容挖掘山體或者地下的行為。
疏的部首是白,筆畫有10畫;鑿的部首是工,筆畫有6畫。
在繁體字中,疏鑿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變化。即便不同地區使用繁體字,疏鑿的寫法仍然一樣。
疏鑿這個詞的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一樣,沒有發生較大變化。曆史上确實存在一些漢字的寫法發生演變,但疏鑿并不包含在其中。
1. 他們為了修建隧道而疏鑿了好幾年。
2. 那些工人們在山坡上疏鑿出了一條通往村莊的小路。
3. 這座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是通過疏鑿大型地下管道來實現的。
1. 疏鑿山嶺:開鑿山嶺的過程或行為。
2. 疏鑿深井:挖掘深井的過程或行為。
3. 疏鑿通道:開辟通道的過程或行為。
挖掘、開鑿、開辟、開采。
填埋、封閉、封堵、封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