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首的意思、頓首的詳細解釋
頓首的解釋
[kowtow] 磕頭;叩頭下拜(常用于書信、名帖中的敬辭)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周禮·大祝》
丘遲頓首。—— 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
詳細解釋
(1).磕頭。舊時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漢書·東方朔傳》:“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我這裡展腳舒腰忙頓首,引的我口角頑涎溜。”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 卓文君 ﹞:嗳喲,你這沒志氣的磕頭蟲!說時順口,說後頓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貴手。”參見“ 九拜 ”。
(2).書簡表奏用語。表示緻敬。常用于結尾。 漢 蔡邕 《被收時表》:“議郎糞土臣 邕 頓首再拜書皇帝陛下。” 唐 韓愈 《答胡生書》:“ 愈 頓首, 胡生 秀才足下。”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明帖》:“ 明 洪武 三年,禮部定儀:敵己,止奉書奉復;而文人往往稱頓首,稱再拜,蓋由臨古帖而勦襲之。”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仆 樹人 頓首。十二月九日。”
(3).謂整理頭發。《韓非子·初見秦》:“其頓首戴羽為将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陳奇猷 集釋:“頓,謂整理也。《文選》 陸士衡 《演連珠》:‘頓網探淵。’注:‘頓,猶整也。’整首戴羽者,蓋古人長髪,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首的解釋 首 ǒ 頭,腦袋:首飾。首級。首肯(點頭表示同意)。 領導的人,帶頭的:首領。元首。首腦。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屆。首創。首日封。首義(首先起義)。 出頭
網絡擴展解釋
“頓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用語,具有多重含義和使用場景,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頓首”指以頭叩地後立即擡起的跪拜禮,屬于古代“九拜”之一。其動作特點是頭部觸地時間短暫,僅稍作停頓,故稱“頓首”。
二、禮儀動作與場合
- 動作規範
行禮時需屈膝跪地,雙手拱地,頭迅速觸地後即起,不長時間停留。
- 使用場景
- 人際交往:多用于下對上的敬禮(如臣子對君主)或平輩間的禮節(如官僚拜送、民間拜賀等)。
- 特殊情境:也用于請罪、謝過,如《漢書》記載的“頓首受罪”。
三、書信與文書中的用法
在書信、表奏等文書中,“頓首”常作為敬辭出現在開頭或結尾,類似現代“此緻敬禮”。例如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以“遲頓首”結尾。
四、與“稽首”的區别
- 動作差異:稽首需頭觸地後稍作停留,而頓首觸地即起。
- 禮儀等級:稽首為“九拜”中最隆重的禮節,多用于君臣;頓首次之,適用場景更廣泛。
五、引申含義
“頓”字在古漢語中還可表示“用腳跺地”(如“頓足”)或“困頓疲累”等義,但“頓首”一詞專指叩頭禮。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考據,如需進一步了解“九拜”等禮儀體系,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首(dùn shǒu)一詞的意思是行禮時鞠躬時頭稍微往下一頓,表示恭敬或敬意。它包含了兩個部首,具體是“止”和“首”。其中,“止”是一種底部的單筆形狀,表示腳步的停止;而“首”則是一個表示頭部的形狀,表示人的首領或最重要的部分。
頓首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尊敬禮儀。在古代,人們對長輩或上級表示敬意的時候,會行禮頓首。這種行動代表了對對方的重視和尊重。
繁體字“頓首”與簡化字“頓首”意思相同,隻是使用了不同的寫法。在古時,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對于頓首這個詞,可能會有不同的古代寫法,例如“頓首”、“頓首拜”等。
以下是關于頓首的一些例句:
1. 他對長輩頓首行禮,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2. 在古代,臣子頓首跪拜以示忠誠。
3. 在傳統儀式中,學生向老師頓首行禮以示感激。
關于組詞,可以有以下例子:
1. 行頓首禮:表示行走時鞠躬行禮。
2. 頓首行:表示行走時鞠躬的動作。
近義詞可能有:行禮、鞠躬
反義詞可能有:冷淡、漠不關心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