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owtow] 磕頭;叩頭下拜(常用于書信、名帖中的敬辭)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周禮·大祝》
丘遲頓首。—— 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
(1).磕頭。舊時禮節之一。以頭叩地即舉而不停留。《漢書·東方朔傳》:“居有頃,聞上過,朱儒皆號泣頓首。”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我這裡展腳舒腰忙頓首,引的我口角頑涎溜。”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 卓文君 ﹞:嗳喲,你這沒志氣的磕頭蟲!說時順口,說後頓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貴手。”參見“ 九拜 ”。
(2).書簡表奏用語。表示緻敬。常用于結尾。 漢 蔡邕 《被收時表》:“議郎糞土臣 邕 頓首再拜書皇帝陛下。” 唐 韓愈 《答胡生書》:“ 愈 頓首, 胡生 秀才足下。”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明帖》:“ 明 洪武 三年,禮部定儀:敵己,止奉書奉復;而文人往往稱頓首,稱再拜,蓋由臨古帖而勦襲之。”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仆 樹人 頓首。十二月九日。”
(3).謂整理頭發。《韓非子·初見秦》:“其頓首戴羽為将軍,斷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陳奇猷 集釋:“頓,謂整理也。《文選》 陸士衡 《演連珠》:‘頓網探淵。’注:‘頓,猶整也。’整首戴羽者,蓋古人長髪,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頓首是漢語中兼具禮儀制度與書信用法的複合型敬辭,其核心含義可追溯至先秦禮制。根據《周禮·春官·大祝》記載,頓首為古代"九拜"之一,以首叩地稍作停留為特征,屬于地位相當者之間的平等禮儀。
在漢唐文獻訓诂中,鄭玄注《周禮》時強調"頓首者,稽颡觸地無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釋為"叩頭至地謂之頓首",均指向其禮儀動作的完整性要求。宋代徐铉校訂《說文解字》時,特别标注該字"從頁,屯聲"的形聲結構,揭示其與頭部動作的關聯性。
現代漢語語境中,《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磕頭;舊時書信用語,用于書信結尾署名處表示敬意"的雙重語義。在文書應用層面,清代梁章钜《浪迹續談》記載的"古人書啟往來,多用頓首二字"證實其作為書面敬語的傳承脈絡。
該詞的文化内涵在《儀禮·士相見禮》中得到完整呈現:"賓對曰:'某也非敢求見,請還摯于将命者。'主人對曰:'某也既得見矣,敢辭。'賓對曰:'某也不依于摯,不敢見。'主人對曰:'某也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出迎再拜,賓答再拜,主人揖入門右,賓奉摯入門左,主人再拜受,賓再拜送摯,出。主人請見,賓反見,退。主人送于門外,再拜。"這段完整禮儀程式中的多次頓首動作,展現了其在古代社交中的規範作用。
“頓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用語,具有多重含義和使用場景,具體解釋如下:
“頓首”指以頭叩地後立即擡起的跪拜禮,屬于古代“九拜”之一。其動作特點是頭部觸地時間短暫,僅稍作停頓,故稱“頓首”。
在書信、表奏等文書中,“頓首”常作為敬辭出現在開頭或結尾,類似現代“此緻敬禮”。例如南朝丘遲《與陳伯之書》以“遲頓首”結尾。
“頓”字在古漢語中還可表示“用腳跺地”(如“頓足”)或“困頓疲累”等義,但“頓首”一詞專指叩頭禮。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文獻記載和現代考據,如需進一步了解“九拜”等禮儀體系,可參考《周禮》《漢書》等典籍原文。
百世師幫扶卞隨筆吏不官腸線醇淡道奧東道度規耳根清淨二宋屙屎訪命發生爐煤氣飛謀釣謗風幡豐曠腹痛格魯吉亞根深本固攻瑕索垢過耳風見獵心喜蛟窟禁塞進升積日絫久趄避看取兩疏犂途面館撓動牛革破曉氣度不凡清籁青筍輕驟區極三旌深不可測霜白松牀縮回桃紅柳綠天鷄壺痛惋痛惡唾斥腽肭忘勞我武惟揚五王遐策霞飛香馥馥顯幸習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