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疏廣 與其侄 疏受 的合稱。 廣 為太傅, 受 為少傅,因年老同時主動辭官,受到人們尊重。 唐 孟浩然 《送告八從軍》詩:“正待功名遂,從君繼兩 疏 。” 宋 蘇轼 《次韻李端叔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白髮歸心憑説與,古來誰似兩 疏 賢。” 宋 範公偁 《過庭錄》:“田園粗足,兩 疏 那見於復來。” 明 屠隆 《綵毫記·母子慮禍》:“合則緻主匡時,希 留侯 謝傅 之迹;不合則奉身而退,追兩 疏 都水 之風。”
“兩疏”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曆史文化含義,源自西漢時期: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兩者關系疏遠”,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例證,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用。需注意語境區分。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現代語境中出現“兩疏”表疏遠之意,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兩疏》是一個漢字詞彙,具有特定的意義。它指的是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之間的距離或差距。
《兩疏》的拆分部首是“言”和“目”,它們分别代表了“語言”和“目的”兩個方面的含義。根據這兩個部首,我們可以确定它的拆分筆畫是11畫。
《兩疏》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一首古代詩歌《七月》裡,用來描述一個人和一個地方之間的距離。
《兩疏》的繁體字為「兩疏」。
在古代,人們使用毛筆書寫漢字。在寫《兩疏》這個詞時,他們會按照筆畫的順序,先畫出部首,然後按照結構和規則書寫。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西周金文的形态基本上保留了下來。
我們之間的《兩疏》越來越大,我們需要努力溝通。
組詞示例:兩全其美、兩敗俱傷、兩手空空。
近義詞示例:兩難、兩相情願、兩全其美。
反義詞示例:親密無間、緊密骨肉、緊密相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