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顿首的意思、顿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顿首的解释

[kowtow] 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周礼·大祝》

丘迟顿首。——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详细解释

(1).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我这里展脚舒腰忙顿首,引的我口角顽涎溜。” 郭沫若 《卓文君》第一景:“﹝ 卓文君 ﹞:嗳哟,你这没志气的磕头虫!说时顺口,说后顿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贵手。”参见“ 九拜 ”。

(2).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汉 蔡邕 《被收时表》:“议郎粪土臣 邕 顿首再拜书皇帝陛下。” 唐 韩愈 《答胡生书》:“ 愈 顿首, 胡生 秀才足下。”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明帖》:“ 明 洪武 三年,礼部定仪:敌己,止奉书奉復;而文人往往称顿首,称再拜,盖由临古帖而勦袭之。”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仆 树人 顿首。十二月九日。”

(3).谓整理头发。《韩非子·初见秦》:“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於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陈奇猷 集释:“顿,谓整理也。《文选》 陆士衡 《演连珠》:‘顿网探渊。’注:‘顿,犹整也。’整首戴羽者,盖古人长髪,欲戴羽,必先整理其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顿首是汉语中兼具礼仪制度与书信用法的复合型敬辞,其核心含义可追溯至先秦礼制。根据《周礼·春官·大祝》记载,顿首为古代"九拜"之一,以首叩地稍作停留为特征,属于地位相当者之间的平等礼仪。

在汉唐文献训诂中,郑玄注《周礼》时强调"顿首者,稽颡触地无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释为"叩头至地谓之顿首",均指向其礼仪动作的完整性要求。宋代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时,特别标注该字"从页,屯声"的形声结构,揭示其与头部动作的关联性。

现代汉语语境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磕头;旧时书信用语,用于书信结尾署名处表示敬意"的双重语义。在文书应用层面,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记载的"古人书启往来,多用顿首二字"证实其作为书面敬语的传承脉络。

该词的文化内涵在《仪礼·士相见礼》中得到完整呈现:"宾对曰:'某也非敢求见,请还挚于将命者。'主人对曰:'某也既得见矣,敢辞。'宾对曰:'某也不依于挚,不敢见。'主人对曰:'某也固辞不得命,敢不敬从。'出迎再拜,宾答再拜,主人揖入门右,宾奉挚入门左,主人再拜受,宾再拜送挚,出。主人请见,宾反见,退。主人送于门外,再拜。"这段完整礼仪程序中的多次顿首动作,展现了其在古代社交中的规范作用。

网络扩展解释

“顿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用语,具有多重含义和使用场景,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顿首”指以头叩地后立即抬起的跪拜礼,属于古代“九拜”之一。其动作特点是头部触地时间短暂,仅稍作停顿,故称“顿首”。

二、礼仪动作与场合

  1. 动作规范
    行礼时需屈膝跪地,双手拱地,头迅速触地后即起,不长时间停留。
  2. 使用场景
    • 人际交往:多用于下对上的敬礼(如臣子对君主)或平辈间的礼节(如官僚拜送、民间拜贺等)。
    • 特殊情境:也用于请罪、谢过,如《汉书》记载的“顿首受罪”。

三、书信与文书中的用法

在书信、表奏等文书中,“顿首”常作为敬辞出现在开头或结尾,类似现代“此致敬礼”。例如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以“迟顿首”结尾。

四、与“稽首”的区别

五、引申含义

“顿”字在古汉语中还可表示“用脚跺地”(如“顿足”)或“困顿疲累”等义,但“顿首”一词专指叩头礼。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考据,如需进一步了解“九拜”等礼仪体系,可参考《周礼》《汉书》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暗缪安厘王班禅额尔德尼班台襃斜道菶茸徧行变徵之声避次舶贾裁国阐提赤星赤仄钱臭钱箠策翠鸡底物地主之仪豆油恶虐法集犯顺乖丧佹侘规固鬼木串洪轨黄金蝉简信及等洁浄旧梦开燠怜悯恋土另辟蹊径六结陋室铭鲁叟冥阨谬漏拈团儿坪台匹庶巧合取给肉豆蔻入易收人戍漕庶出素行泰山若厉晤别瑕蠹相待鲜禽孝享熂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