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擔任官職。《禮記·學記》:“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孔穎達 疏:“官謂分職在位者。”
(2).不任以官職。《荀子·王制》:“無能不官,無功不賞。” 三國 魏 曹操 《論吏士能行令》:“故明君不官無功之臣。”
(3).非官方的。指通過不正當的途徑。《荀子·緻士》:“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謀、流譽、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4).不到官府,猶言不自首。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照提》:“照提者,因舉照中另提立名,除應奏官員之外,有逃亡不官者,四項。”
“不官”的漢語詞典釋義
“不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圍繞“官職”或“官方屬性”的否定。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記載,其釋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未擔任官職;沒有官職身份: 指人尚未進入官僚體系,未獲得朝廷或政府授予的官職。例如《禮記·學記》有雲:“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此處“不官”即指德行最高的人不拘泥于擔任某一具體官職(或因其德性廣大,非一官所能局限)。
不屬于官方;非官方的: 指事物或行為不具有官方性質,非由官方主導或認可。例如《管子·法法》中提到:“故曰:令未布而民或為之,而賞從之,則是上妄予也……令未布而罰及之,則是上妄誅也……令已布而賞不從,則是使民不勸勉……令已布而罰不及,則是教民不聽。故曰:憲律制度必法道,號令必著明,賞罰必信密,此正民之經也。不官而衡(通“橫”)者為重。” 這裡的“不官”意指非官方(渠道或途徑)卻擁有權勢的情況(被視為嚴重的弊端)。
用法與語境: “不官”通常作為謂語或定語使用,用以描述人或事物的狀态。其結構為否定副詞“不”+名詞“官”,直接對“官”的屬性進行否定。
“不官”一詞的核心在于對“官”的否定,既可指人未獲官職的身份狀态,也可指事物非官方的屬性。其釋義主要來源于古代經典文獻的用例,體現了古代社會對官職體系和官方權威的認知。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的古文語境。
“不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ù guān,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解析:
不擔任官職
指個人未在官府中任職,或選擇不參與官職。如《禮記·學記》中提到“大德不官”,孔穎達注疏“官謂分職在位者”。
不任以官職
強調官府不授予某人官職,如《荀子·王制》的“無能不官”,以及曹操《論吏士能行令》的“明君不官無功之臣”。
非官方的;通過不正當途徑
指行為或事務未通過官方渠道,可能隱含貶義。例如《查字典》造句中的“流謀、流訴”等非正式手段。
不到官府;不自首
指逃避官府追責或未主動投案。
經典文獻
實際應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反義詞,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懊悴辦解葆頤卞寶長繩系日赤石觸網畜志第三人稱繁博翻局飛黃騰達焚炙拂黛負疴服舍覆校公務車官撰歸命過支诃梨勒皇器歡狎濩铎間見層出緝緒俊英累垂轹跞辚辚鹿馴豕暴綿白糖目兔顧犬内作牛糞陪陵牽置氣孱棄邪壤地騷情賦骨少年場蜀菊順羽寺窪文化素纰騰逴停節通徹腿杆亡散五釜無關大體無神物議祥金纖毛蕭牆禍起歊瘴蝦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