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民的意思、遁民的詳細解釋
遁民的解釋
指心多疑畏的人。《列子·楊朱》:“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也。” 張湛 注:“違其自然者也。”一本作“ 遁人 ”。 楊伯峻 集釋:“‘民’本作‘人’, 敦煌 殘卷作‘民’。 王重民 曰:‘人’應作‘民’, 宋 本未回改 唐 諱。”
詞語分解
- 遁的解釋 遁 ù 逃避,躲閃:遁去。遁辭。遁世。遁北。 隱,消失:遁迹。遁隱。 逃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遁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基本釋義
“遁民”指心多疑畏的人,即因過度顧慮或畏懼外界壓力而違背自然本性的人。該詞由“遁”(逃避、隱藏)和“民”(人)組合而成,強調心理層面的逃避與畏縮。
2.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道家經典《列子·楊朱》:
“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也。”
——張湛注:“違其自然者也。”
文中指出,追求壽、名、位、貨四者的人,因畏懼外界(如鬼神、他人、權威、刑罰)而失去本真,故稱“遁民”。
3.字義拆解
- 遁(dùn):逃避、隱藏,如“逃遁”“遁迹”。
- 民(mín):泛指人或特定群體,如“藏民”“人民”。
4.相關争議
部分版本将“遁民”寫作“遁人”,可能因唐代避諱“民”字而改。敦煌殘卷等文獻仍保留“遁民”,印證其原始用字。
5.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遁民”較少使用,多作為古漢語詞彙出現在文獻研究或哲學讨論中,用于形容因欲望或恐懼喪失本心之人。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列子》原文及張湛注疏,或查閱敦煌文獻相關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遁民》一詞是指逃避現實、遠離社會的人。下面将為您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
《遁民》一詞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氏。
筆畫:
《遁民》一詞的總筆畫數為17畫。
來源:
《遁民》一詞由“遁”和“民”組成。“遁”意為逃避、躲避,“民”表示人民、群衆。因此,《遁民》一詞指的是逃避現實的人。
繁體:
《遁民》一詞的繁體字為「遯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同樣使用“遯”和“民”來構成《遁民》這個詞。
例句:
1. 他已經成為了一個遁民,不願再與社會接觸。
2. 隨着壓力的增加,他開始渴望成為一個遁民,遠離喧嚣。
組詞:
與《遁民》相關的組詞包括逃避、逃亡、隱居等。
近義詞:
與《遁民》相近的詞包括躲避、回避、遁世等。
反義詞:
與《遁民》相反的詞包括融入、參與、社交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