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lind person] 失去視力的人
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世說新語·排調》
失去視力的人。俗稱“瞎子”。亦喻胡塗、不明事理的人。《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杜十娘 ﹞乃錯認 李公子 ,明珠美玉,投於盲人,以緻恩變為仇。”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下·格局》:“是 西施 之美,不特有目者贊之,盲人亦能贊之矣。” 孫犁 《澹定集·答吳泰昌問》:“但是那篇小說題目我忘記了,内容記得是寫一家盲人的不幸。”
以下是“盲人”一詞的詳細解釋:
盲人指因視力障礙而無法通過視覺感知外界信息的人,拼音為máng rén。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标準,視力殘疾分為“盲”和“低視力”兩類,其中“盲”包括一級盲(無光感至視力<0.02)和二級盲(視力≥0.02但<0.05)。該詞在漢語中最早可見于《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等典故。
分類
生活輔助與適應
盲人可通過導盲犬、盲杖輔助出行,使用語音提示設備(如盲人手機)獲取信息。社會支持包括職業培訓、無障礙設施等,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法律界定
我國法律将盲人分為全盲和半盲,盲人犯罪因限制行為能力可能減輕刑事責任。
文學隱喻
該詞在文學中常比喻“不明事理”,如《警世通言》中“明珠美玉,投于盲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醫學标準或法律細則,可參考權威來源。
《盲人》一詞指的是視力缺陷或完全失明的人。這個詞具有一定的負面含義,意味着一個人無法看見世界的美麗和色彩。
《盲人》這個詞由部首目和筆畫9組成。
《盲人》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并沒有明确的出處。在繁體字中,盲的寫法為「盲」。
在古時候,「盲」的寫法有所不同。常見的古代寫法有「亡眼」、「暴禾」等。
他是個盲人,但他通過其他感官對世界有了特殊的感知。
盲杖、盲文、盲童、盲目等。
視障者、失明者、目盲人等。
有視力的人、明眼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