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铨選的意思、铨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铨選的解釋

(1).選才授官。古代舉士與選官相一緻。士獲選,即為官。至 唐 ,試士屬禮部,試吏屬吏部,以科目舉士,以铨選舉官。舉官又分兩途,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 唐 以後,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試量人授官之義。 清 中葉後,铨選又分為外補與部選兩途,而選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籤而已。《南齊書·百官志》:“左僕射,領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郊廟、園陵……改號格制、莅官銓選。” 宋 沉遼 《代人獻利害書》:“結髮從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選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盛京五部》:“其未設吏部者,以其地官員無多,仍由京中銓選,故不備。” ********* 《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中國 向來銓選,最重資格。”

(2).指負責铨選的官員。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褚筠心》:“先生終身不謁銓選,曰:‘此膝不為權臣屈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铨選”是中國古代選拔和任命官員的重要制度,其核心是通過考核與評定,量才授官。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铨”意為衡量,“铨選”即根據才能、資曆等标準對候選官員進行分類、排序和甄别,最終任命相應職務,類似于現代公務員的“任命”或“聘用”制度。其目的是解決官職有限而候選者衆多的矛盾,确保人崗匹配。

二、曆史發展與流程

  1. 唐代制度
    唐代铨選由吏部負責文官選拔,兵部負責武官選拔。流程包括:

    • 資格審查(頒格):候選人提交資格文件,經審核後獲得推舉資格(發解)。
    • 考試與評定:通過身(體貌)、言(口才)、書(書法)、判(公文寫作)等标準綜合考核。
  2. 清代演變
    清代铨選分為“外補”(地方推薦)和“部選”(中央吏部選任),後期流于形式,演變為“掣籤”隨機分配官職。

三、適用範圍

铨選適用于官員的多種職務變動,包括:

四、特點與影響

五、與現代制度的對比

铨選雖為古代制度,但其“量才授官”的理念與現代公務員選拔中的考核、競争上崗等機制有相似之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操作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制度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铨選

铨選(quán xuǎn)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彙,其拆分部首為金和言,筆畫總數為15。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铨選指的是通過權衡、斟酌和選擇來選拔人才。它是一種選拔、甄别和評定人才的方法或過程。

在繁體字中,铨選的寫法為銓選

古時候,铨選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铨的古字形為“”,選的古字形為“”。

以下是一個例句,用以說明铨選的用法:

這個學校通過嚴格的铨選程式,選拔出了一批優秀的學生代表。

與铨選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铨叙、铨叙司、铨叙官等。

與铨選近義的詞彙有選拔、選拔人才、甄選等。

與铨選反義的詞彙有隨機、隨意、隨便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