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铨選的意思、铨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铨選的解釋

(1).選才授官。古代舉士與選官相一緻。士獲選,即為官。至 唐 ,試士屬禮部,試吏屬吏部,以科目舉士,以铨選舉官。舉官又分兩途,吏部主文選,兵部主武選。 唐 以後,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試量人授官之義。 清 中葉後,铨選又分為外補與部選兩途,而選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籤而已。《南齊書·百官志》:“左僕射,領殿中主客二曹事,諸曹郊廟、園陵……改號格制、莅官銓選。” 宋 沉遼 《代人獻利害書》:“結髮從仕,甫二十年,三遇銓選矣。”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盛京五部》:“其未設吏部者,以其地官員無多,仍由京中銓選,故不備。” ********* 《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 中國 向來銓選,最重資格。”

(2).指負責铨選的官員。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褚筠心》:“先生終身不謁銓選,曰:‘此膝不為權臣屈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铨選"是中國古代官吏選拔制度的重要術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通過考核、評議等方式選拔和任用官員的規範化程式。該詞由"铨"與"選"兩個語素複合構成:"铨"原指稱量輕重的器具,《說文解字》訓為"衡也",引申為衡量品評;"選"即揀擇,二者結合特指量才授官的選拔機制。

從制度發展來看,铨選體系在唐代趨于完備,《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武選兵部主之"。其運作包含三個核心環節:資曆審核(檢勘)、才能考評(铨試)、職位分配(注拟)。宋代施行"四善三最"考核标準,明代則采用"考滿""考察"雙軌制,清代《吏部則例》更形成完整铨選法規體系。

該制度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層級化選拔,需通過科舉、薦舉等途徑取得入仕資格;第二,定期考核,"歲終則會計其功過"(《唐六典》);第三,職位匹配,依據考核結果"量能授職"(《通典·選舉典》)。在曆史實踐中,铨選制度既保障了官僚體系的人才更新,也存在"循資格"導緻的僵化問題。

相關術語體系包含"流内铨"(針對九品以上官員)、"循資授職"(按年資晉升)、"掣籤法"(明代抽籤派官制)等派生概念。現存制度遺存可見于故宮博物院藏清代铨選檔案,以及《明會典》《清會典》等典籍中的铨選條例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铨選”是中國古代選拔和任命官員的重要制度,其核心是通過考核與評定,量才授官。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铨”意為衡量,“铨選”即根據才能、資曆等标準對候選官員進行分類、排序和甄别,最終任命相應職務,類似于現代公務員的“任命”或“聘用”制度。其目的是解決官職有限而候選者衆多的矛盾,确保人崗匹配。

二、曆史發展與流程

  1. 唐代制度
    唐代铨選由吏部負責文官選拔,兵部負責武官選拔。流程包括:

    • 資格審查(頒格):候選人提交資格文件,經審核後獲得推舉資格(發解)。
    • 考試與評定:通過身(體貌)、言(口才)、書(書法)、判(公文寫作)等标準綜合考核。
  2. 清代演變
    清代铨選分為“外補”(地方推薦)和“部選”(中央吏部選任),後期流于形式,演變為“掣籤”隨機分配官職。

三、適用範圍

铨選適用于官員的多種職務變動,包括:

四、特點與影響

五、與現代制度的對比

铨選雖為古代制度,但其“量才授官”的理念與現代公務員選拔中的考核、競争上崗等機制有相似之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的操作細節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制度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案吏八角鼓奔厲麃邑成言赤闆傳集除宮黜濁點檢所厎定東京回合洞窟爾等耳咽管鳳毛負疚根繇光采奪目駭猋汗酒黃犢舍護兵禍福無常見幾尖刻蹻勇句麗令譽龍井弭謗木炭破啞潛演切給清佚酋耳區甸人均入仗善始令終少年老成折到聖迹十八侯釋俗殊瑰水汪汪殊途熟玩屬章死魂死水微瀾死心搭地王縣令僞國銜環小步馬小狹洗眉刷目